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xī yān qióng héng|hèng sì hǎi
【兮】◎ 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兮】《唐韻》胡雞切《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音奚。《說文》語有所稽也。从丂八,象氣越丂也。《徐曰》爲有稽考,未便言之。言兮則語當駐,駐則氣越丂也。《增韻》歌辭也。又通作猗。《書·秦誓》斷斷猗,大學引作兮。《莊子·大宗師》我猶爲人猗。又與侯通。《史記·樂書》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註》索隱曰:沛詩有三兮,故曰三侯,卽大風歌。《韻會》歐陽氏曰:俗作〈丷下丅〉。
【焉】1.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不复出~。 2.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3.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置土石? 4. 文言助词:又何戚~。 典
【焉】《廣韻》於乾切《集韻》《韻會》於虔切《正韻》因肩切,音嫣。《說文》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廣韻》鳥雜色。《禽經》黃鳳謂之焉。又《玉篇》安也,疑也。《廣韻》何也。《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又《史記·歷書》太初元年,歲名焉逢。《註》索隱曰。漢書作閼逢。又山名。《史記·匈奴傳》過焉支山。又國名。《前漢·西域傳》焉耆國,治員渠城。又《唐韻》有乾切《集韻》《韻會》尤虔切《正韻》夷然切,音。《玉篇》語巳之辭也是也。《易·坤卦》爲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又《廣韻》語助。《詩·邶風》已焉哉。又《鄘風》終焉允臧
【穷】1. 缺乏财物:贫~。~苦。~则思变。 2. 处境恶劣:~困。~蹙。~窘。~当益坚(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而后工(旧时指文人处境穷困,诗就写得好)。 3. 达到极点:~目。~形尽相。~兵黩武。 4. 完了:~尽。山~水尽。日暮途~。 5. 推究到极点:~物之理。~追(a.极力追寻;b.尽力紧追)。~究。
【穷】《韻會小補》說文本作竆。从穴躳聲。隷作窮。又《集韻》居雄切,音弓。恭貌。本作匔。或从穴作窮。zdic.net漢典
【横】1. 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直”相对:~梁。~楣。~额。~幅。~批。~披(长条形横幅字画)。~匾。~标。~空。 2. 左右向的,跟目视方向垂直的,与“竖”、“直”、“纵”相对:~写。~排。~向。~斜。纵~。 3. 地理学上指东西向的:与“纵”相对:~贯东西。 | 1. 凶暴,不讲理;蛮~。强~。~暴。~蛮。 2. 意外的,不寻常的:~财。~祸。~事。~死。 典
【横】《唐韻》戸盲切《集韻》《韻會》《正韻》胡盲切,音黌。《說文》闌木也。又《唐韻》縱橫也。東西曰縱,南北曰橫。亦作從橫。《史記·蘇秦傳》合從連衡。《漢書音義》利合爲從,威權相脅爲橫。又《呂覽·離謂篇》失從之意,失橫之事。《註》關東六國爲從,關西爲橫。一曰以六攻一爲從,以一離六爲橫。又《楚辭·招隱》不知橫之與縱。《註》緯曰橫,經曰縱。又星名。《前漢·天文志》王梁之旁有八星絕漢,曰天橫。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橫縣,屬琅邪郡。又學舍也。與黌通。《後漢·鮑德傳》修起橫舍。又姓。《風俗通》韓王子成號橫陽君,其後爲氏。
【四海】◎四海sìhǎi(1)[thewholecountry]∶指全国各地四海为家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张溥《五人墓碑记》(2)[thewholeworld]∶指世界各地放之四海而皆准(3)[unconstrained]∶豪放、豁达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四海】1.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孔传:“距,至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淮南子·俶真训》:“神经於驪山、太行而不能难,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濡。”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不见天光之焜烂;侣鮋鰕於跡水之中者,不识四海之浩汗。”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