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楚辞 / 天问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天问

韵脚:下平十八尤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平

拼音: yǒu|yòu yóu yān yǐ xióng fù qiú lóng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释义

【有】1.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 ◎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典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游】1. 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泳。~水。  2. 不固定:~资。~走。~牧。~行。~学(古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击。~弋。~离。~子(离家久居外乡的人)。  3. 河流的一段:上~。中~。下~。  4. 交往,来往:交~。  5. 从容地行走:周~。~历。~逛。~兴(xìng)。~记。~说(shuō)。~山玩水。  6. 姓。

【游】〔古文〕汓《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音猷。水名。《水經注》淮水於淮浦縣枝分,北爲游水。又浮行也。《爾雅·釋水》順流而下曰遡游。《詩·秦風》遡游從之。又《周禮·天官》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註》游,離宮也。又《管子·首憲篇》分理以爲十游,游爲之宗。又《尚書·考靈曜》地有四游,常動而人不知。又玩物適情之意。《禮·少儀》士依於德,游於藝。又閒曠也。《禮·王制》無游民。又自適貌。《詩·小雅》愼爾優游。又枝葉扶疏貌。《詩·鄭風》隰有游龍。《傳》龍紅草也。《箋》游,猶放縱也。言紅草放縱枝葉于隰中

【焉】1.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不复出~。  2.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3.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置土石?  4. 文言助词:又何戚~。 典

【焉】《廣韻》於乾切《集韻》《韻會》於虔切《正韻》因肩切,音嫣。《說文》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廣韻》鳥雜色。《禽經》黃鳳謂之焉。又《玉篇》安也,疑也。《廣韻》何也。《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又《史記·歷書》太初元年,歲名焉逢。《註》索隱曰。漢書作閼逢。又山名。《史記·匈奴傳》過焉支山。又國名。《前漢·西域傳》焉耆國,治員渠城。又《唐韻》有乾切《集韻》《韻會》尤虔切《正韻》夷然切,音。《玉篇》語巳之辭也是也。《易·坤卦》爲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又《廣韻》語助。《詩·邶風》已焉哉。又《鄘風》終焉允臧

【以】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9. 古同“已”,已经。  10. 太

【以】〔古文〕《韻會》《正韻》養里切,怡上聲。爲也。《論語》視其所以。又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註》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又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卦》能以衆正。又《詩·周頌》侯彊侯以。《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又同已。《孟子》無以,則王乎。又古以與聲相通。《禮·燕禮》君曰:以我安。《註》猶與也。《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

【熊】1. 哺乳动物,体大,尾短,四肢短而粗,脚掌大,能直立行走,也能攀树,种类很多,有“棕熊”、“白熊”、“黑熊”等:狗~(即“黑熊”)。~掌。~白(熊背上的脂肪,白色,珍贵食品)。~胆(熊的胆,可入药)。~包(喻无能的人,废物)。  2. 方言,指斥责:挨了一顿~。  3. 姓。 典

【熊】〔古文〕《集韻》《韻會》胡弓切,音雄。《說文》熊獸似豕,山居冬蟄,从能炎省。《爾雅·釋獸》熊,虎醜。《疏》醜類也。《書·禹貢》熊羆狐狸織皮。《詩·小雅》維熊維羆,男子之祥。又赤熊。《爾雅·釋獸》魋如小熊。《註》今建平山中有此獸。俗呼爲赤熊。又《史記·天官書》熊熊靑色有光。《山海經》槐江之山,南望崑崙。其光熊熊,其氣。又山名。《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史記·黃帝紀》南至于江登熊湘。《註》二山名。熊卽熊耳山。又《封禪書》南伐至于召陵,登熊山。又《山海經》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恆出神人,夏啓而冬閉。又西熊,侯國

【负】1. 驮,背(bèi ):~米。~疚。~重。如释重~。~荆请罪。  2. 担任:担~。~责。~累(lěi )。~罪。~荷。忍辱~重。身~重任。  3. 仗恃,依靠:~隅顽抗。自~(自以为了不起)。  4. 遭受:~伤。~屈。  5. 具有,享有:久~盛誉。  6. 欠(钱):~债。  7. 小于零的(数),与“正”相对:~数。  8. 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正”相对:~电。~极。  9. 违背,背弃:~心。~约。忘恩~义。  10. 失败,与“胜”相对:不分胜~。

【负】《唐韻》房久切《集韻》《韻會》扶缶切,音婦。《說文》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史記·魏其武安侯傳》武安負貴而好權。又《說文》一曰受貸不償。《前漢·鄧通傳》通家尚負責數鉅萬。又《釋名》負,背也。置項背也。《玉篇》擔也。或作偩。《廣韻》荷也。《易·解卦》負且乗,致至。《詩·大雅》是任是負。《左傳·莊二十年》弛於負擔。又背也。《禮·明堂位》天子負斧,依南鄕而立。《註》負之言背也。又依也。《孟子》虎負嵎。《趙岐註》虎依嵎而怒。又失也。《戰國策》公負令秦與强齊戰。《註》負,猶失也。又老母之稱。《史記·高祖紀》常從

【虬龙】传说中的一种龙。《楚辞·天问》:“焉有虬龙,负熊以游?”王逸注:“有角曰龙,无角曰虬。言寧有无角之龙,负熊兽以游戏者乎?”唐贾岛《望山》诗:“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明王宠《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扬帆忽夭矫,赤水驂虬龙。”2.比喻盘曲的篆字。傅尃《周鼎》诗:“腹中奇字隐约见,刻画屈曲蟠虬龙。”3.比喻盘屈的树枝。宋苏轼《后赤壁赋》:“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鶻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清姚鼐《紫藤花下醉歌》:“虬龙两干拏空立,瓔珞万条垂地倒。”汉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用户点评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