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风 / 七发

初发乎或围之津涯——七发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平

拼音: chū 1|4 hū huò wéi zhī jīn yá

初发乎或围之津涯释义

【初】1. 开始时,开始的部分:~始。正月~一。~旬。~稿。~等。~版。~试。~创。~绽。~叶(指某一历史时期的最初一段)。~夜(a.指进入夜晚不久的时候;b.指新婚第一夜)。  2. 原来的,原来的情况:~衷。和好如~。  3. 姓。 汉

【初】〔古文〕《唐韻》《集韻》楚居切《正韻》楚徂切,楚平聲。《說文》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徐曰》禮之初,施衣以蔽形。《書·禹謨》率百官若帝之初。《蔡仲》愼厥初。又《禮·檀弓》夫魯有初。《註》初謂故事。又《列子·天瑞篇》太初者,氣之始也。《韓愈詩》賢愚同一初。《韻會》又姓。

【发】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澎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

【发】《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方伐切,音髮。《說文》發也。《詩·召南》壹發五豝。《傳》發,矢也。《前漢·匈奴傳》矢四發。《註》射禮三而止,每射四矢,故以十二矢爲一發。師古曰:發,猶今言箭一放兩放也。又《廣韻》起也。《孟子》舜發於畝之中。又舒也,揚也。《易·乾卦》六爻發揮。《疏》發,越也。又《坤卦》發於事業。《疏》宣發也。《左傳·桓二年》聲名以發之。《註》發揚此德也。又《博雅》開也。《書·武成》發鉅橋之粟。《疏》謂開出也。《詩·小雅》明發不寐。《註》謂將旦而光明開發也。又《玉篇》進也,行也。《博雅》去也。

【乎】1.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吗)?  2.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呀)!  3.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  4.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  5. 古同“呼”,呜呼。

【乎】〔古文〕虖《廣韻》戸吳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音湖。《說文》兮語之餘也。从兮,象聲上越揚之形。《徐曰》凡名兮皆上句之餘聲。《廣韻》極也。又疑辭。《詩·邶風》胡爲乎中露。《戰國策》彈鋏歸來乎。又呼聲。如魯論,參乎,使乎之類。又荒烏切。與呼同。《詩·大雅》於乎小子。《陸德明·音義》於音烏,乎音呼。《吳越春秋》越王夫人歌曰:徊復翔兮,游飇去復反兮。於乎,今經史於戲,於虖,嗚虖,嗚嘑,於乎相通,皆歎辭。

【或】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或】〔古文〕《集韻》越逼切,音閾。《說文》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又《廣韻》胡國切《集韻》《韻會》《正韻》穫北切,音惑。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闕疑之辭。《易·乾卦》或躍在淵。《朱子·本義》疑而未定之辭。又與惑通。怪也。《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按六書有假借,或本是邦或字,借爲疑或字,後人加土爲域,加心爲惑。而於或字,止作或人或曰之用,幷其本義而忘之矣。

【围】1. 环绕,四周拦挡起来:~攻。~城。突~。解~。  2. 圈起来作拦阻或遮挡的东西:~巾。~墙。~裙。  3. 四周:外~。周~。  4. 量词(a.两手姆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如“腰大十~”;b.两两臂合拢的长度,如“树大五~”)。

【之】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津涯】1.岸;水边。《书·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孔传:“言殷将没亡,如涉大水无涯际,无所依就。”宋李纲《小字华严经合论后序》:“如泛巨海,浩无津涯,必观星斗乃辨方所。”2.范围;边际。唐高适《三君咏·郭代公》:“代公实英迈,津涯浩难识。”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二》:“今人读杜诗,见汪洋浩博,茫无津涯,随羣尊慕而已,莫知其所从也。”王闿运《<八代文粹>序》:“自餘撏摭,莫识津涯。”3.依靠,凭依。《朱子语类》卷一○四:“某是自十六七时下工夫读书,彼时四旁皆无津涯。”清金农《书<和靖先生集>后

初发乎或围之津涯用户点评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