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rú lǜ lìng jí jí
【如律令】。汉朝诏书或檄文结尾多用此语。后来道教符箓仿效官文书,末尾多用“如律令”或“急急如律令”。《史记·三王世家》:“御史大夫汤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丞书从事下当用者。如律令。”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
【急急】1.急切貌。《北史·刘芳传》:“澹然自守,不急急於荣利,不戚戚於贫贱,乃著《穷通论》以自慰。”宋范仲淹《上执政书》:“岂今几筵之下可为身名之计乎?不然何急急於言哉。”《二刻拍案惊奇》卷五:“襄敏公见众人急急之状,到问道:‘你等去未多时,如何一齐跑了回来?’”鲁迅《书信集·致周作人》:“该号既于十月方出,何以如此之急急耶?”2.急忙;赶紧。宋姜夔《鹧鸪天》词:“移家径入蓝田县,急急船头打鼓催。”明罗贯中《风云会》第二折:“咱弟兄每急急回家,准备出征则个。”陈残云《山谷风烟》第四十章:“周祺看见刘三公,急急趋
这句诗中的“急急如律令”,书写了深切的情感和急迫的行动,展现了时刻紧迫、操之如命的态度和意志。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无尽的期待与冲动,让人体味到时间如梭、光阴易逝的现实。
杜牧以“急急如律令”表达了对事物时间性质的独到理解,妙在把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与个体努力之间的关系紧密结合,将对个体生命的敏感与世界的快速变化相呼应,一气呵成。这也向人们传达了积极向上、不畏艰险的人生态度。
“急急如律令”之词,娓娓而来,既抓住了表面速度,又透露出深刻内涵。隐含其中的“急”字,犹如鞭策之器,尤如律令之保障,意味着迫切,也意味着责任。而人生之路,亦以“急”字为先,不敢停顿。故此句余音绕梁,艳惊四座。
用“急急如律令”作为点评之词,确是贴切得当之言。故古人称之为一针见血,令人深思熟虑。以此一曲评音,可使人们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背后用心。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急速发展的现象依旧侵蚀着人们的思维和感知。因而如此高深精妙之辞,将影响并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当下之重要性与紧迫性。
“急急如律令”是诗人杜牧创作的一句诗,以简洁的文字表达出紧迫快捷的意味。此句可谓妙笔生花,用意深远。杜牧借助这几个朴素的字眼,将时间的紧迫感和行动的迅猛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句诗读来仿佛风驰电掣,令人倍感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急急如律令”的韵味在于其时代感与情感的结合。这句诗能够凭借简短的文字,刻画出急迫迅猛的场景,并使读者触景生情,产生共鸣。它提醒着人们珍惜每一寸光阴,抓住时机,全力以赴。
此句之妙处,在于“急急如律令”之词深藏玄机,令人耳目一新。从表面上理解,急急二字,强调迅速,紧迫;如律令二字,则释放出一种纪律严明之意味。实质上,不仅给人一种力行的感觉,更凸显出律法之束缚。正是因为这种极富内涵,令人们望而生畏。
“急急如律令”,这句诗将急迫之情和束缚感相结合,给人一种同时受限与奋发向前的感受。譬如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面临时间的压力和任务的繁重时,往往会感到急于求成,但又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束缚。这句诗给了我们一个警示,要明确目标,追求事半功倍的效果,却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将精力聚焦在有意义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