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jīng zhī zhēng róng sān xiá
【经】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纱。~线。~纶(a.整理过的蚕丝;b.喻政治规划)。 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 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 4.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 5. 通过:~过。~历。~验。~手。~办。
【经】〔古文〕坕《唐韻》《廣韻》古靈切《集韻》《韻會》《正韻》堅靈切,音涇。《說文》織也。《玉篇》經緯,以成繒帛也。《易·屯卦》君子以經綸。《疏》經,謂經緯。又《易·頤卦》拂經於丘。《註》經猶義也。又《書·酒誥》經德秉哲。《傳》能常德持智。《左傳·昭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註》經者,道之常。又《詩·大雅》經之營之。《傳》經,度之也。又《周禮·天官·冢宰》體國經野。《註》經,謂爲之里。《疏》南北之道謂之經,東西之道謂之緯。又《周禮·天官·大宰》以經邦國。《註》經,法也。王謂之禮經常所秉以治天下者也。又《禮·月
【之】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峥嵘】◎峥嵘zhēngróng(1)[towering;beloftyandsteep]∶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2)[loftyandsteeppeak]∶高峻的山峰敢请相公平贼后,暂携诸吏上峥嵘。——唐·韩愈《奉和裴相公东征途经女儿山下作》(3)[highandopen]∶高爽空旷举目四顾,霜天峥嵘。——唐·李白《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4)[bebigandstrong]∶魁梧形容典雅,体段峥嵘。&mda
【峥嵘】1.高峻貌。《文选·班固<西京赋>》:“於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巖峻崷崪,金石峥嶸。”李善注引郭璞《方言注》:“峥嶸,高峻也。”《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披荒榛之蒙蘢,陟峭崿之峥嶸。”李善注引《字林》:“峥嶸,山高貌。”宋欧阳修《鵯鵊词》:“龙楼凤闕鬱峥嶸,深宫不闻更漏声。”巴金《砂丁》二:“那两座大山,甚至在黑夜里也耸立在两边,摆出它们的峥嵘崎岖的样子。”2.指高峻的山峰。3.卓越,不平凡。唐张说《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卓犖文艺,峥嶸武节。”宋苏轼《和刘景文见赠》:“元龙本志陋曹吴,豪气
【三峡】◎三峡Sānxiá[theThreeGorges(QutangGorge,WuGorgeandXilingGorge)oftheYangtzeriver]“长江三峡”的简称,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在长江上游,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与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之间,长193公里
【三峡】1.四川、湖北两省境内,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晋左思《蜀都赋》:“经三峡之峥嶸,躡五屼之蹇滻。”宋陆游《登楼》诗:“歌声哀怨传三峡,行色凄凉带百蛮。”明王廷相《秋日巴中旅行》诗:“江险深三峡,云寒暗五溪。”陈毅《咏三峡》诗:“少小出三峡,风物昼夜看,总嫌太狭窄,吴楚天地宽。”2.广东省北江自英德至清远间的中宿峡、大庙峡、浈阳峡的合称。见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