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风 / 三都赋

乌闻梁岷有陟方之馆、行宫之基欤——三都赋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wū wén liáng mín yǒu|yòu zhì fāng zhī 3 xíng gōng jī yú

乌闻梁岷有陟方之馆、行宫之基欤释义

【乌】1. 指“乌鸦”:~白马角(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飞兔走(喻日往月来,时间流逝)。~合之众。  2. 黑色的:~亮。~云。  3. 无,没有:化为~有。  4. 文言疑问词,哪,何:~足道哉?  5. 古同“呜”,呜乎。  6. 姓。

【乌】〔古文〕於《唐韻》哀都切《集韻》《正韻》汪胡切,音污。《說文》孝鳥也。象形。《埤雅》林罕以爲全象鳥形,但不注其目睛。烏體全黑,遠而不分別其睛也。《詩·邶風》莫黑匪烏。《小爾雅》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又《前漢·眭弘傳》石立,後有白烏數千,下集其旁。又《爾雅·釋鳥》燕白脰烏。《註》小爾雅云:白項而羣飛者,謂之燕烏。《又》鸀山烏。又《周禮·夏官·羅氏》掌羅烏鳥。《註》烏謂居,鵲之屬。又《小爾雅》去隂就陽者,謂之陽烏,鴻雁是也。又《韻會》日中有三足烏。又《說文》孔子曰:烏,呼也,取其助气故以爲烏呼。《註》徐鉉曰:俗

【闻】1.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2.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3. 出名,有名望:~人。~达。  4. 名声:令~(好名声)。丑~。  5.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6. 姓。

【闻】〔古文〕《唐韻》《集韻》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又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又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

【梁岷】与岷山的并称。代指蜀地。《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君子于征,爰聘西邻,临此洪渚,伊思梁岷。”李周翰注:“梁岷,蜀二山名。”晋左思《吴都赋》:“乌闻梁岷有陟方之馆、行宫之基歟!”唐李峤《琴》诗:“淮海多为室,梁岷旧作臺。”汉

【有】1.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 ◎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典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陟方】1.犹巡狩。天子外出巡视。《书·舜典》:“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孔传:“方,道也。舜即位五十年,升道南方巡守,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孔颖达疏:“升道,谓乘道而行也,天子之行,必是巡其所守之国,故通以巡守为名。”《文选·左思<吴都赋>》:“乌闻梁岷有陟方之馆,行宫之基歟?”刘逵注:“舜陟方,谓南巡守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2.犹升遐。谓帝王之死。宋岳珂《愧郯录·祖宗徽称》:“徽祖以绍兴五年有陟方之哀。”按,徽宗卒于公元1135年,时为宋

【之】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馆】1. 招待宾客或旅客食宿的房舍:宾~。旅~。~舍。  2. 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外交人员常驻的住所:大使~。领事~。  3. 某些服务性商店的名称:茶~。照相~。  4. 一些文化工作场所:报~。博物~。文化~。~藏。  5. 旧时指教学的地方:家~。蒙~。坐~。 典

【行宫】ínggōng[imperialpalaceforshortstaysawayfromthecapital;temporarydwellingplaceofanemporor]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登泰山记》

【行宫】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文选·左思<吴都赋>》:“乌闻梁岷有陟方之馆,行宫之基歟?”刘逵注:“天子行所立,名曰行宫。”南朝梁沉约《光宅寺刹下铭》:“光宅寺盖上帝之故居,行宫之旧兆。”唐卢象《驾幸温泉》诗:“细草终朝随步輦,垂杨几处绕行宫。”清孔尚任《桃花扇·劫宝》:“田雄,我与你是宿卫之官,就在这行宫门外,同卧支更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四篇:“清世祖南巡时,五次以织造署为行宫。后四次皆寅(曹寅)在任。”

【基】1. 建筑物的根脚:~石。~础。奠~。  2. 根本的,起始的:~本。~业。~层。~点。~准。  3. 根据:~于。  4. 化学上化合物的分子中所含的一部分子原子被看作是一个单位时,称作“基”:~团。~态。氨~。羧~。

【基】〔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居之切,音朞。《揚子·方言》基,據也。在下,物所依據也。《詩·大雅》止基廼理。《潘岳·藉田賦》結崇基之靈趾。又田器。《孟子》雖有鎡基。又門塾之址。《詩·周頌》自堂徂基。又樂名。《孝經緯》伏犧之樂曰立基。又山名。《山海經》亶爰山東三百里,曰基山。又《集韻》渠之切。與朞通。《咸陽靈臺》承祠基年,魚複生。又叶古詣切,音計。《劉向·列女頌》以爲世基。叶下避字。

【欤】◎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方言集汇

【欤】同歟。(歟)《廣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音余。《說文》安氣也。《徐曰》氣緩而安也。俗以爲語末之辭。《班固·明堂詩》猗歟緝熙,允懷多福。《王粲·登樓賦》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經傳通作與。《禮·祭義註》與者,不執定之辭。又《廣韻》余呂切《集韻》《韻會》演女切,音與。又《廣韻》《集韻》《韻會》羊茹切,音豫。義同。《正字通》歟無羽、豫二音。《字彙》又音羽,又音豫,義同。不知羽爲與之本音,卽賜與之與。豫爲與之轉音,卽《魯論》吾其與聞之與。與字轉平,借作歟,義通歟,溷借上去二聲同與,則難通也。○按此

乌闻梁岷有陟方之馆、行宫之基欤用户点评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