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平七之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zhī zhēn zhuó yǒu jiǔ
【之】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斟酌】酌zhēnzhuó(1)[qualify;consider;deliberate]∶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矣。——《国语·周语上》再三斟酌(2)[pour]∶往杯盏里倒酒供饮用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陶潜《移居》独自斟酌汉
【斟酌】倒酒;注酒。《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慈乃为齎酒一升,脯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饱。”唐夷陵女郎《空馆夜歌》:“緑樽翠杓,为君斟酌。”2.指饮酒。旧题汉苏武《诗》之一:“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宋向子諲《梅花引·戏代李师明作》词:“同杯勺,同斟酌,千愁一醉都推却。”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花姑子》:“斟酌移时,女频来行酒,嫣然含笑,殊不羞濇。”3.倒酒不满曰斟,太过曰酌,贵适其中。故凡事反复考虑、择善而定,亦称斟酌。《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有酒】。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你且住者,今日有酒也,红娘扶将哥哥去书房中歇息,到明日咱别有话説。”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李顺,你有酒了,你歇息咱。”《金瓶梅词话》第四三回:“月娘见他有酒了,打发他脱了衣裳,只教李瓶儿与他磕了头。”
这句诗实乃意境深远,气韵沉郁,堪称精妙之作。一饮酒,斟酌之,悠悠心境益显清。有酒便可醉心甘,思绪欲飞翔云间。故能使人返璞归真,周游世界,洞察人生百态,流连忆往,感慨万千。其中蕴藏之趣味,令人久久回味不忘。
“酒能斟酌情欲深”,这句诗更能启示人生之真谛。于一饮之间,昔日不敢面对的情感念想也微醺而出。每每一杯之际,思绪飘飞,情绪纷杂,深思熟虑。由此,故能使人更加明察于心,洞悉生活中的乐与痛,进而更好地超越人生之境界,使之重复演绎。
总而言之,这句诗以一杯酒为引子,巧妙地表现了斟酌思考之功用。在喝酒的过程中,心境渐入迷离之处,原本四平八稳的人生变得消极起航。有酒斟酌之后,世界在他眼中已然名义颠倒。此乃作者又进一层加深自身文化涵养之用意,实实在在,耐人寻味。
何以酒能斟酌人生哉?可见作者心境宽广,敢于挑战世间繁华。以一杯酒,推敲人生无常,似乎世俗的种种扰乱皆因酒入心田,烦忧不复存在。此种酒醉心境,实为静心思考、夜阑醉眠之独具之法,着实值得倾心赞叹。
诗中“有酒斟酌之”,言及斟酌之义。不斟酌,则神采黯淡,于生活中每同人同事交往亦是。一饮酒,融合心意,可以推敲己身所做所为,修身养性。笔者谓,斟酌亦可泛指过滤思考之过程。若斟酌过于经心,则沉湎其中,遗失内在纯粹;若斟酌过于马虎,则无以察看世事。故斟酌须宜恰度之,留心余裕,兼而人世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