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yú shì nǎi 1|4 jī chǔ zhī jié fēng
【于是】◎于是yúshì[asaresult;therefore;whereupon]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
【于是】1.如此。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每发一书,则书百幅,择十之一用之。于是不胜其烦,人情厌恶。”2.亦作“于时”。连词。表示承接。《诗·周颂·我将》:“我其夙夜,畏天之畏,于时保之。”郑玄笺:“于,於;时,是也。早夜敬天,於是得安文王之道。”《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十一》:“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也。”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时有县令籍民间强壮者,悉令自卫乡里,无得他适,于是邻村亦不能侵暴邻村,一境独安。”丁玲《阿毛姑娘》第二章一:“不知男的说了一句什么话,于是
【乃】1. 才:今~得之。“断其喉,尽其肉,~去”。 2. 是,为:~大丈夫也。 3. 竟:~至如此。 4.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 5. 你,你的:~父。~兄。“家祭无忘告~翁”。
【发】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澎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
【发】《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方伐切,音髮。《說文》發也。《詩·召南》壹發五豝。《傳》發,矢也。《前漢·匈奴傳》矢四發。《註》射禮三而止,每射四矢,故以十二矢爲一發。師古曰:發,猶今言箭一放兩放也。又《廣韻》起也。《孟子》舜發於畝之中。又舒也,揚也。《易·乾卦》六爻發揮。《疏》發,越也。又《坤卦》發於事業。《疏》宣發也。《左傳·桓二年》聲名以發之。《註》發揚此德也。又《博雅》開也。《書·武成》發鉅橋之粟。《疏》謂開出也。《詩·小雅》明發不寐。《註》謂將旦而光明開發也。又《玉篇》進也,行也。《博雅》去也。
【激楚】高亢凄清。《楚辞·招魂》:“宫庭震惊,发激楚些。”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章八元》:“少喜为诗,尝於邮亭偶题数语,盖激楚之音也。”清顾炎武《赋得江介多悲风》:“哀音生地籟,激楚入天风。”2.激愤悲痛。《明史·张居正传》:“事闻,时行等与六卿大臣合疏,请少缓之;刑部尚书潘季驯疏尤激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侯》:“既闻细侯已嫁,心甚激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然此特后儒之言,实则激楚之言,奔放之词。”3.曲名。《汉书·司马相如传上》:“鄢郢繽纷,《激楚》、《结风》。”颜师古注引郭璞曰:“《激楚》,歌
【之】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结风】古歌曲名。《汉书·司马相如传上》:“鄢郢繽纷,《激楚》、《结风》。”颜师古注:“《结风》,亦曲名也。”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陪游馺娑,骋纤腰於《结风》;长乐鸳鸯,奏新声於度曲。”唐李白《白紵辞》之三:“《激楚》《结风》醉忘归,高堂月落烛已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