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chān jiè jiāo huā xiān xiàn shòu
【搀】1. 在旁边扶助:~扶。~着他走。 2. 混合:~杂。~和(huo )。
【搀】《唐韻》楚銜切《集韻》《韻會》《正韻》初銜切,音毚。《說文》刺也。《博雅》銳也。一曰扶也。又彗星曰攙搶。與欃槍通。互見搶字註。又《唐韻》士咸切《集韻》鋤咸切,音讒。亦刺也。又《集韻》《韻會》初簪切,音嵾。天攙,星名。《史記·天官書》退而西北三月生天攙。《註》音參差之參。又《集韻》仕懺切,鑱去聲。完補也。一曰旁掣也。zdic.net漢典
【借】1. 暂时使用别人的财物等:~用。~阅。~账。~据。~条。 2. 暂时把财物等给别人使用:~钱给人。 3. 假托:~口。~端。~故。~代。~景。~喻。~题发挥。 4. 依靠:凭~。~势。
【借】《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子夜切,嗟去聲。假也,貸也,助也,推獎也。《家語》在貧如客,使其臣如借。《註》言不有其身,如借使也。《前漢·文帝紀》假借納用。又艸履曰不借。《釋名》言賤易有各自蓄之,不假借人也。又設辭。《詩·大雅》借曰未知,亦旣抱子。又與藉耤通。又與假通。《後漢·李充傳》無所借借。《註》下音假。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資昔切,音積。義同。 本作,隸省作借,別作徣。漢典考證:〔《釋名》艸履曰不借。《註》言賤易有各自置,不假借也。〕 謹照原文改爲艸履曰不借。釋名言賤易有各自蓄之,不假
【椒花】亦作“椒华”。椒的花。晋王嘉《拾遗记·周灵王》:“越又有美女二人……贡於吴,吴处以椒华之房,贯细珠为帘幌。”唐李贺《巫山高》诗:“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王琦汇解:“椒花坠红,即无人花自落之意……长吉生长中原,身未入蜀,蜀地之椒,目所未睹,出於想像之间,故云耳。”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闻道云南有瀘水,椒花落时瘴烟起。”2.晋刘臻妻陈氏曾于正月初一献《椒花颂》,后常用为春节之典。北周庾信《正旦蒙赵王赉酒》诗:“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唐杜甫《十二月一日》诗之一:“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椒花媚
【先】1. 时间在前的,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前。~期。原~。~驱。~河(中国古代帝王先祭黄河,后祭海,以河为海的本源,后称倡导在先的事物)。~觉(jué)。~见之明。~发制人。 2. 家族或民族的较早的一代或几代:~人。~世(祖先)。~民。 3. 对死去的人的尊称:~祖。~父。~哲(指已去世的有才德的思想家)。~烈。~贤。 4. 姓。 典
【先】《唐韻》《正韻》蘇前切《集韻》《韻會》蕭前切,霰平聲。《說文》先,前進也。从人之。《徐曰》之,往也,往在人上也。一曰始也,故也。《玉篇》前也,早也。《孝經·感應章》必有先也。《老子·道德經》象帝之先。又祖父已歾曰先。《司馬遷·報任安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又姓。《韻會》晉有先軫。又《韻會》凡在前者謂之先,則平聲。先而導前與當後而先之,則去聲。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先見切,音霰。《增韻》先之也。《正韻》相導前後曰先後。《周禮·夏官·大司馬》以先愷樂,獻于社。《註》先猶導也。《史記·酈食其傳》
【献寿】献礼祝寿。南朝宋谢庄《月赋》:“乃命执事,献寿羞璧。”唐杜甫《元日示宗武》诗:“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觴。”清孙枝蔚《菩萨蛮·忆故乡枣》词:“归乡空有意,献寿非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