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去十一暮
平仄:平 平 平 仄
拼音: jiáo|jué|jiào chí bēi lù|lòu
【嚼】◎ 用牙齿咬碎:细~慢咽。味同~蜡。 | ◎ 义同(一),用于某些复合词:咀~。 | ◎ 〔倒(dǎo)~〕反刍,牛等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 典
【嚼】《唐韻》才爵切《集韻》《韻會》《正韻》疾爵切,音皭。《說文》本作噍,齧也。《玉篇》噬嚼也。《後漢·五行志》嚼復嚼者,京都飮酒相强之辭也。《集韻》或作。又《唐韻》《集韻》才肖切《正韻》在笑切,音誚。同噍。又《集韻》子肖切,音醮。義同。詳前噍字註。
【持】1. 拿着,握住:~笔。~枪。~牢(把稳)。 2. 遵守不变:坚~。~久。~操(保持节操)。~之以恒。 3. 主张,掌管:主~。~平。~国。~重。~之有故(立论有根据)。 4. 对待,处理:~身(对待自己)。~盈。~胜。 5. 扶助:支~。撑~。
【持】《唐韻》直之切《集韻》《韻會》澄之切,音治。《說文》握也。《廣韻》執也。《詩·大雅·鳧鷖序》持盈守成。《疏》執而不釋謂之持,是手執之也。《禮·射義》持弓矢審固。《史記·秦始皇紀》大吏持祿取容。又把持也。《史記·酷吏傳》寧成爲任俠,持吏長短。又軍持,汲水具,梵語也,猶華言缾。《陸游詩》遊山雙不借,取水一軍持。《註》不借,草履名。又《正韻》知切,音馳。義同。又叶如切,音除。《古隴西行》淸白各異尊,酒上玉華疏。酌酒持與客,客言主人持。
【杯】1. 盛酒、水、茶等的器皿:~子。~盘狼藉。~中物(指酒)。 2. 杯状的锦标:奖~。~赛。夺~。
【杯】〔古文〕《唐韻》布回切《集韻》《韻會》晡枚切《正韻》晡回切,背平聲。《說文》作桮。俗作,通作杯。飮酒器。唐孔穎達曰:《周禮》有王敦,今之杯盂也。《禮·玉藻》母沒而杯棬不能飮焉,口澤之氣存焉爾。又盛羹器。《前漢·項羽傳》幸分我一杯羹。《師古註》今之側杯有兩耳者。又叶博孤切,音餔。《曹植·隴西行》卻略再拜跪,然後持一杯。談笑未及竟,左顧敕中廚。又叶薄侯切,音裒。《鮑照·合歡詩》飮共連理杯,寢共無縫裯。漢典考證:〔《史記·項羽傳》一杯羹。《師古註》今之側杯有兩耳者。〕 謹按師古註係前漢書,謹將史記改爲前漢。幷照
【露】1. 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水。白~。寒~。朝(zhāo )~。甘~。 2. 在室外,无遮盖:~天。~宿。~营。 3. 加入药料或果子汁制成的饮料或药剂:~酒。枇杷~。 4. 滋润:覆~万民。 5. 表现,显现:~布(a.通告;b.古代指未加封缄的文书;c.檄文;d.捷报等)。~骨。袒~。吐~。揭~。暴~。 | ◎ 用于一些口语词语,如“露怯”、“露马脚”。
【露】《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路。《說文》潤澤也。从雨路聲。《玉篇》天之津液,下所潤萬物也。《釋名》露,慮也。覆慮物也。《大戴禮》陽氣勝,則散爲雨露。《五經通義》和氣津凝爲露。《蔡邕·月令》露者,隂之液也。《白虎通》露者,霜之始。《禮·月令》孟秋,白露降。《詩·召南》厭浥行露。《箋》厭浥然濕,道中始有露,謂二月中嫁娶時也。又《小雅》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屈原·離騷》朝飮木蘭之墜露。《前漢·鼂錯傳》覆露萬民。《註》如淳曰:覆,也。露,膏澤也。《春秋緯》武露布,文露沉。《註》甘露降其國,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