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下平十陽
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dòng tíng xū dài|dāi mǎn lín shuāng
【洞庭】的庭院。《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成玄英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间,非太湖之洞庭也。”三国魏曹植《七启》:“尔乃御文轩,临洞庭。”宋苏轼《坤成节集英殿教坊词·教坊致语》:“洞庭九奏,始识《咸池》之音;灵岳三呼,共献后天之祝。”2.湖名。即洞庭湖。《韩非子·初见秦》:“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莪州公诗》:“洞庭春水添新涨,好看双飞返故林。”参见“洞庭湖”。3.湖名。太湖的别名。《文选·左思
【须】1.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2.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3.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4. 〔~臾〕片刻,一会儿。 5.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待】1. 等,等候:~到。~旦。拭目以~。 2. 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招~。~遇。~人接物。 3. 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出门,有人来了。 | ◎ 停留,逗留,迟延:你~一会儿再走。 典
【待】《唐韻》徒在切《集韻》《韻會》《正韻》蕩亥切,音殆。《說文》竢也。《易·繫辭》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禮·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又《增韻》遇也。《論語》以季孟之閒待之。又備禦也。《魯語》率大讎。以憚小國,其誰云待之。又叶直里切,音峙。《魏文帝·浮海賦》衆帆張,羣櫂起,爭先逐進,莫適相待。又叶時吏切,音侍。《荀子·成相篇》治之志後埶富,君子誠之,好以待。富音沸。又叶徒帝切,音兌。《歐陽修·祭龍文》浸潤收畜,足支一歲。旱則來告,否則當待。又叶杜兮切,音啼。《屈原·離騷》路修遠以多艱兮,騰衆軍使徑待。路
【满】1.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 2. 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 3. 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 4. 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 5. 使满,斟酒:~上一杯酒。 6.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 7. 姓。
【满】〔古文〕《唐韻》《正韻》莫旱切《集韻》母伴切,音懣。《說文》盈溢也。《書·大禹謨》不自滿假。《傳》滿謂盈實。《正義》滿以器喩,故爲盈實。《管子·霸言篇》地大而不爲,命曰土滿。人衆而不理,命曰人滿。兵威而不止,命曰武滿。又姓,晉滿奮。又《集韻》莫困切,音悶。同懣。《說文》煩也。或省作滿。《前漢·霍光傳》憂滿不食。又《韻補》叶美辨切,音免。《蘇軾詩》南都從事亦學道,不恤枯腸誇腦滿。問羊他日到金華,應時相將遊閬苑。又、満、。
【林】1. 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树~。森~。~海。~薮(a.山林小泽;b.喻丛集的处所)。 2. 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书~。艺~。碑~。儒~。 3. 姓。
【林】《唐韻》力尋切《集韻》《韻會》犂針切《正韻》犂沈切,音臨。《說文》平土有叢木曰林。徐曰:叢木,故从二木。平土,故二木齊。《詩·小雅》依彼平林。又野外謂之林。《詩·周南》施于中林。又山木曰林。《穀梁傳·僖十四年》林屬于山爲麓。又《周禮·地官·林衡註》竹木曰林,水衡曰衡。又《爾雅·釋詁》林,君也。又盛貌。《詩·小雅》有壬有林。又林鐘,律名。《禮·月令》季夏之月律中林鐘。《周禮》作函鐘。又羽林,星名。應劭曰:天有羽林,大將軍之星也。林喩若林木,羽翼,鷙擊之意,故以名武官。《前漢·宣帝紀》取從軍死事者之子,養爲羽
【霜】1. 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降。~冻。~序(指深秋季节)。~秋。~期。~天。 2. 像霜一样的东西:柿~。西瓜~。 3. 形容白色:~鬓。~刃。~锋。 4. 喻高洁:~操(高洁的节操)。~骨。~情。
【霜】《唐韻》所莊切《集韻》《韻會》《正韻》師莊切,音驦。《玉篇》露凝也。《釋名》其氣慘毒,物皆喪也。《大戴禮》陽氣勝,則散爲雨露。隂氣勝,則凝爲霜雪。《易·坤卦》履霜堅冰至。《詩·秦風》白露爲霜。又《字彙補》國名。《西域記》屈霜國。又姓。見《姓苑》。又《正字通》歷年曰霜。《李白詩》陛下之壽三千霜。又《集韻》《類篇》色壯切,音孀。隕霜,殺物也。或作灀。《潘岳·馬汧督誄》馬生爰發,在險彌亮。精貫白日,猛烈秋霜。
“洞庭须待满林霜”这句诗,选用了平仄协调的韵律,使整句诗流畅而优美。诗人运用了简练的用词,洞庭、林霜,凭借着简洁而有力的表达,勾勒出了一个宁静寒冷的冬日景象。诗句中的“须待”一词,暗示了时间的等待,表达了一种期望和渴望。整首诗的意境抽象而又含蓄,给人以遐想之感。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境的引发,使这句诗具有深刻的内涵,给人以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洞庭须待满林霜,这句诗喻示湖泊之形势需等待时间的推移,寓意深邃。
透过长沙“洞庭湖”,我们直观感受到了诗人通过诗句中“洞庭”一词所展现出的壮丽湖光山色。长沙的湖泊如洞庭湖一样,变幻多样且富有灵性,给人以无尽遐想。这首诗的意象与长沙地理特点相符,既有题便工故,也有中国文化遗产的铺陈,显示了诗人的艺术造诣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首先,洞庭湖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广阔辽阔,湖面视野广阔,如此湖光山色的美景,欲欣赏尽其壮丽景色,必须守候一场秋霜。观者需耐心等待,直至秋季降临,林木凋落而霜降于地,方能饱览美景,因而可激发人们的耐心品质,让人细细品味大自然的美妙变幻。
诗歌中的“霜”字起到了点缀和渲染的作用,令人心生凛冽之感。满林的霜意指寒冷而独特的冬季氛围,同时也是对自然界中万物生命的崭新开始的寄托。霜叶的集结凝聚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并以优美的方式呈现出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其次,诗中“待”字概括出湖泊之特性,洞庭湖变化多端,时而静谧如醉,时而湖泊气势汹汹,须待满林霜方能揭示湖泊真正的模样。洞庭湖至真至深之美,需依事实推移,得时而降霜时才显,方能品味得宜,因此引应人事甚深,象征着洞庭湖隐藏的真实和深情。
再次,此句以简练之词语,将洞庭湖所具备的特色显现,恰到好处地运用“须待”和“满林”两字汇聚湖泊的气息,给人以清新、自由的感受。与此同时,让人对洞庭湖的奥秘发挥遐想,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展现出深入细致的思考,以文思充盈,意境丰沛。
此外,此句还透露出中国古人对大自然之独特理解。不同于人为的明辨是非,恶劣人心的现实,大自然既是善良亲和的,又是威严庄重的。因而只有耐心品味,方可领略其中真正的意境,让人藏静若虚,退而求真,领悟大自然的伟大,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