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词 / 踏莎行(樱桃词)

樊家更共谁家语——踏莎行(樱桃词)

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fán 1|0|0 gēng|gèng 4|1 shuí jiā 3|4

樊家更共谁家语释义

【樊】1. 笼子:~笼(关鸟兽的笼子,喻不自由的境地)。  2. 篱笆:~篱(喻对事物的限制)。  3. 纷杂的样子:“~然淆乱”。  4. 姓

【樊】《唐韻》附袁切,音煩。《說文》作,鷙不行也。从从棥。《徐曰》鷙,猶縶也。鷹隼之屬,見籠不得出,以左右攀引外也。《廣韻》樊,籠也。《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飮,不期畜于樊中。又通棥。《詩·小雅》止于樊。《說文》作棥。《孫炎曰》樊圃之樊也。謂樊籬。《莊子·山木篇》莊子遊乎雕陵之樊,睹一蟬得美而忘其身。又紛雜貌。《莊子·齊物論》樊然殽亂。又國名。《詩·大雅》生仲山甫。《毛傳》仲山甫,樊侯也。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取田于鄭,而與鄭人以溫、原、絺、樊。又姓。《姓苑》仲山甫之後,因國爲氏。又《正韻》符

【家】1. 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庭。~眷。~长(zhǎng )。~园。~谱。~塾。~乡。~风。~训。~规。~喻户晓。如数~珍。  2.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老~。安~。  3. 居住:“可以~焉”。  4. 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祖。~父。~翁。~母。~慈。  5. 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畜。~禽。  6.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有某种身份的人家:酒~。农~。  7.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行(háng )~。作~。科学~。  8. 学术流派:儒~。法

【家】〔古文〕《唐韻》古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居牙切,音加。《說文》家居也。《爾雅》戸牖之閒謂之扆。其內謂之家。《詩·周南》宜其室家。《註》家謂一門之內。又婦謂夫曰家。《孟子》女子生而願爲之有家。又一夫受田百畝,曰夫家。《周禮·地官》上地家七人,中地家六人,下地家五人。《註》有夫有婦,然後爲家。又大夫之邑曰家,仕於大夫者曰家臣。《左傳·襄二十九年》大夫皆富,政將在家。又天家,天子之稱。《蔡邕·獨斷》天子無外,以天下爲家。又居其地曰家。《史記·陸賈傳》以好畤田地,善往家焉。又著述家。《前漢·武帝紀》表章六經

【更】1. 改变,改换:~正。~生(重新获得生命,喻复兴)。~衣(a.换衣服;b.婉辞,上厕所)。~定(改订)。~迭(轮流更换)。~递。~番。~新(旧的除去,新的建起)。~张(调节琴弦,喻变更或改革)。  2. 经历:少(shào )不~事(年龄小,没有经历过多少事情)。  3. 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时。~阑。~夫。~鼓。~漏(原指计时用的漏壶,后泛指时辰)。 | ◎ 愈加,再:~加。~好。~上一层楼。

【更】《玉篇》今作更。《集韻》隷作更。○按更字,諸韻書作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共】1. 相同,一样:~性。~同。同甘~苦。  2. 彼此都具有、使用或承受:患难与~。休戚与~。  3. 一起,一齐:~鸣。~勉。~议。~处(chǔ)。  4. 总计,合计:~计。总~。  5. 与,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  6. “共產党”的简称。 | 1. 古同“恭”,恭敬。  2. 古同“供”,供奉,供给。

【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渠用切,蛩去聲。《說文》同也。从廿卄。《徐曰》廿音入,二十共也,會意。《玉篇》同也,衆也。《廣韻》皆也。《增韻》合也,公也。《禮·王制》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史記·張釋之傳》法者,所與天下共也。又《唐韻》九容切《集韻》《韻會》居容切,音恭。《前漢·王褒傳》共惟秋法,五始之要。《註》服虔曰:共,敬也。師古曰:共,讀曰恭。又姓。《氏族略》以國爲氏。又地名。《詩·大雅》侵阮徂共。《韻會》阮國之地,在河內共城。又《集韻》古勇切《正韻》居竦切,恭上聲。《前漢·百官公卿表》垂作

【谁家】1.何家,哪一家。《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二·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歛魂魄无贤愚。”《水浒传》第二八回:“武松忍耐不住,按定盒子,问那人道:‘你是谁家伴当?怎地只顾将酒食来请我?’”《儒林外史》第二回:“王举人道:‘去年在谁家作馆?’”2.谁,何人。唐张鷟《游仙窟》:“十娘咏曰:‘眼心俱忆念,心眼共追寻;谁家解事眼,副着可怜心?’”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二折:“他题的名姓儿别,语话儿差,空着我担个没来由牵掛,这不识羞的汉子你是谁家?”孙犁《澹定集·致铁凝信(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列有对照表(即

【语】1.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  2. 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  4. 说:细~。低~。 | ◎ 告诉:不以~人。

【语】《唐韻》魚舉切《集韻》偶舉切《韻會》魚許切《正韻》偶許切,魚上聲。《說文》論也。《徐曰》論難曰語。語者,午也。言交午也。吾言爲語,吾,語辭也。言者直言,語者相應答。《釋名》敘也。敘己所欲說也。《易·頤卦》君子以愼言語,節飮食。《詩·大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疏》直言曰言,謂一人自言。答難曰語,謂二人相對。《禮·雜記》三年之喪,言而不語。《註》言,自言己事也。語,爲人論說也。《家語》孔子之郯,遭程子于塗,傾蓋而語終日。又國名。《別國洞冥記》勒畢國人長三寸,有翼,善言語戲笑,因名善語國。又《廣韻》牛倨切《集

樊家更共谁家语用户点评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