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仄 平 平 平
拼音: jì huí jīng shī
【洎】1. 到,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自古~今。~乎近世。 2. 往锅里添水。 3. 肉汁。 4. (水)浸润。
【洎】《唐韻》具冀切《集韻》《韻會》巨至切,音曁。《說文》灌釜也,與漑通。《周禮·秋官·士師》祀五帝,則沃尸及王盥洎鑊水。《註》謂增其沃汁。又潤也。《管子·水地篇》越之水重濁而洎。又及也。《張衡·東京賦》百僚師師,於斯胥洎。《註》言百官於此相連及,而來朝賀也。又水名。《水經注》沁水,卽洎水。又《廣韻》《集韻》《韻會》几利切《正韻》吉器切,音冀。肉汁也。《左傳·襄二十八年》去其肉,而以其洎饋。《佩觿集》作,俗作。漢典考證:〔《周禮·秋官·士師》祀五帝,則沃尸。《註》謂增其沃汁。〕 謹按原註因有及王盥洎鑊水句,故云
【回】1. 还,走向原来的地方:~家。 2. 掉转:~首(回头看)。~顾。~眸。~暧。妙手~春。 3. 曲折,环绕,旋转:~旋。~肠。~廊(曲折回环的走廊)。 4. 答复,答报:~信。~话。~绝。 5. 量词,指事件的次数:两~事。 6. 说书的一个段落,章回小说的一章:且听下~分解。 7.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族。~教(中国称伊斯兰教)。 8. 姓。
【回】《唐韻》戸恢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隈切,音洄。《說文》从囗,中象回轉之形。《徐鍇曰》渾天之氣,天地相承。天周地外,隂陽五行,回轉其中也。又《說文》邪也,曲也。《詩·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回。《禮·禮器》禮飾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又《正韻》返也。《後漢·蔡邕傳》回途要至,俯仰取容。又《廣韻》違也。《詩·大雅》求福不回。《又》徐方不回。《註》回猶違也,言不違命也。又《詩·大雅》昭回于天。《註》昭,明。回,旋也。又屈也。《後漢·盧植傳》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又》抗議不回。又徘回。《說文》徘徊本作裵回。
【京师】gshī[capital(ofacountry)]帝王的都城自京师来。——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元济诣京师。——《资治通鉴·唐纪》赴举京师。——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自京师乘风雪。——清·姚鼐《登泰山记》
【京师】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马瑞辰通释:“京为豳国之地名……吴斗南曰:‘京者,地名;师者,都邑之称,如洛邑亦称洛师之类。’其説是也。”“京师”之称始此。后世因以泛称国都。《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史记·儒林列传》:“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一说,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周文、武建都于此,统名之曰“京师”。见清顾炎武《肇域志》。2.天子的军队。《左传·庄公十一年》:“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