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拼音: jì jì jiǔ guān shí èr mù
【济济】1.众多貌。《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毛传:“济济,众多也。”唐卢纶《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诗:“济济延多士,躚躚舞百蛮。”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数年之后有不人才济济者,吾不信也。”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九章:“偌大的广场,已是人众济济。”2.整齐美好貌。《诗·齐风·载驱》:“四驪济济,垂轡濔濔。”《隋书·音乐志中》:“昭昭车服,济济衣簪。”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二折:“空那般衣冠济济,状貌堂堂,却为甚偏嫌俺妓女,怕见婆娘?”庄敬貌。济,通“齐”。《诗·大雅·公刘》:“蹌蹌济济,俾筵俾
【九官】1.古传舜设置的九个大臣。《汉书·刘向传》:“臣闻舜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颜师古注:“《尚书》:禹作司空,弃后稷,契司徒,咎繇作士,垂共工,益朕虞,伯夷秩宗,夔典乐,龙纳言,凡九官也。”唐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虽九官事舜,十人佐周,校於太尉,未可为比。”2.泛指九卿六部的中央官员。《南齐书·乐志》:“六典联事,九官列序。”宋叶适《纪纲一》:“自尧舜已来,外有岳牧,内有九官,一以制度,颁以文告。”
【十二牧】中舜时十二州的长官。《书·舜典》:“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邇,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蔡沉集传:“十二牧,十二州之牧也。”明唐顺之《廷试策》:“虽哲如尧舜,而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内则九官、十六相以为岳牧之倡,外则四岳、十二牧以任总领之责。”清侯方域《朋党论下》:“昔者圣明之世,元愷之贤,必与九官、十二牧相知者也。”2.泛指古代地方长官。清魏源《<圣武记>叙》:“尝观周、汉、唐、宋、金、元、明之中叶矣……人见其材云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於灌莽也。”
济济九官十二牧,此诗着意表达九世十二州牧的盛大气象。九官,为九省之官,象征朝廷官员众多,官职丰富。十二牧,即十二州的牧官,展现国家疆域广阔,土地富饶。此句巧妙运用“济济”二字,形容官员众多、如江河的气势磅礴。
诗句之间,透露着以官职诸人的形象折射国家治理之优良。九官正宰执大权,十二牧协调地方事务,各自分工明确,相互合作。以此衡量,能言善行之士自能登上九官十二牧的高位。
这句“济济九官十二牧”的构词简洁而富有节奏感,行云流水之势。递进的数字九十二,给人以层次分明之感。高雅的诗词常能以朴实的表达点出真切的境界,此句正是如此。以少字回旋赋予多重的意义,令人赞叹之余愈觉其意韵深长。
此句虽简练,却能又见营造出金碧辉煌之典章,展示了九官十二牧鱼贯而来的场面。九官十二牧之众多,充分反映了帝国治国之伟力。一代明主所留下的权力构架,在此一句中尽展芳华。
所谓“济济”,乃是官员云集之意。九官以相互辅佐为志,十二牧以治理各地为责,皆为国家的中枢。以文人之感,诗句之意,表达了朝廷和地方皆为国家稳定的关键所在。
“济济九官十二牧”的手法高超巧妙,整体形象生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中“济济”一词承载着丰富之意,暗示众多之官吏犹如汹涌的潮水。而数字九、十二则从数量上体现出官员众多、层次分明之境。此句以寥寥数字之间展现出宏观而博大的场概,作者着意巧思之具体表述,又使人联想到至尊至强的权力结构。非常值得我们对此诗点赞喝彩。
在这句诗中,九官与十二牧之间呼应有序,宛如官场舞局,让人忍不住想象其布局之巧妙。而九官所隐喻的是官员多样的职务,十二牧则揭示出棋盘格局之复杂。此诗绘出官场如棋盘的景象,将政令纷繁的实际情形与古往今来的理念相结合,借物言志,尽显文人治国的雅兴。
观此一句,九官十二牧之地位彰显无疑。皇权下百官百戚,能登光祚则九官位列其中,呼之即至;地方土豪村宰,牧典元帅则十二牧荣光不可不备。九官十二牧,乃中央和地方官职之尊高显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