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平 平
拼音: lán tíng sī zhú
【兰亭】亭名。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之兰渚山上。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之谢安等同游于此,羲之作《兰亭集序》。2.指《兰亭帖》。唐李约《萧子云飞白萧字赞序》:“比获《兰亭》之书,世情观之,未若野人之块,不闕於世,在世为无用之物,苟适余意,於余则有用已多。”宋陆游《太平时》词:“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明陶宗仪《<兰亭集>刻》:“《兰亭》一百一十七刻,装褫作十册,乃南宋理宗内府所藏,每版有内府图书鈐缝玉池上,后归贾平章。”郁达夫《寄映霞》诗之二:“欲撰西泠才女传,苦无椽笔写《兰亭》。”3.见“兰亭春”。
【丝竹】◎丝竹sīzhú(1)[traditionalstringedandwoodwindinstrument]∶弦乐器和管乐器(箫笛等)金石丝竹,乐之器也。——《礼记·乐记》(2)[music]∶泛指音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唐·刘禹锡《陋室铭》漢
【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亦泛指音乐。《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商君书·画策》:“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唐韦应物《金谷园歌》:“洛阳陌上人廻首,丝竹飘颻入青天。”明李贽《哭怀林》诗:“交情生死天来大,丝竹安能写此中!”叶圣陶《倪焕之》十:“这时候,前街的锣鼓声和人声一阵阵地沸扬起来,中间碎乱地夹杂着丝竹的吹弹。”漢
《兰亭丝竹》这句诗以五言绝句的形式,笔调高逸,意境清朗。诗人借兰亭、丝竹之名,寄托了他对人生和艺术的追求。首句“兰亭新月”的描绘,展示了兰亭清幽的景致,月色皎洁,令人心驰神往。接着,“丝竹声中”展现了音乐的韵律之美,令人陶醉其中。句末“飞白”一词妙喻乐曲的优美流畅,仿佛能看见音符在空中舞动,既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赞美,又抒发了他对艺术的热爱。
“丝竹声中”,凝聚了音乐的魅力与力量。《兰亭丝竹》刻画出音乐之美轻盈灵动的形象,使读者能够仿佛听到那悠扬的乐声。音乐如同美丽的画卷,通过丝竹之音的奏鸣,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案,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
而此句以“飞白”作结,颇具韵味。飞白之数,乐曲奏乐时的歌唱音符,源自乐谱上用十字标示出来的白色音符,被视为音乐的精华所在。通过飞白的形象描绘,将乐曲之美抽离出来,令人感受到音乐的流动、灵动之美。这个词也暗示了音乐飞扬的意境,使诗意更加丰富。
所谓“兰亭新月”,唤起读者对自然美之追求的共鸣,诗中所描绘的兰亭景观恰到好处。兰亭被当作了心灵净化的殿堂,“新月”与兰亭的构成,以细腻而独特之笔端,将自然的神韵与人的情感完美融合。观此句,仿佛回到了那千百年前,追求自然之人追求之地,世间万籁俱寂,只留下了这片天下跳动不息的真情。
通过整首诗的铺陈,形成了兰亭二字的象征意味,兰亭被赋予了人生、艺术、音乐等多重内涵,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兰亭已经成为了他们追求和表达的精神家园。《兰亭丝竹》一词,以高妙的笔墨展现了作者心中的全然宁静和欢愉,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启迪了人们对音乐、诗和艺术等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