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仄 平 仄 仄
拼音: liǎo|lù cóng yǎn yìng
【蓼】◎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披针形,花小,白色或浅红色,果实卵形、扁平,生长在水边或水中。茎叶味辛辣,可用以调味。全草入药。亦称“水蓼”。 | ◎ 形容植物高大。 典
【蓼】《唐韻》盧鳥切《韻會》朗鳥切,音了。《說文》辛菜。《詩·周頌》予又集于蓼。《本草·釋名》蓼類性皆飛揚,故字从翏,高飛貌。又國名。《左傳·文五年》楚子燮滅蓼。《註》蓼國,今安豐蓼縣。又水名。《水經注》蓼水出襄山蓼谷。又亭名。《水經注》漳水東南過蓼亭。又姓。《潛夫論》莒蓼皆臯陶之後也。又《集韻》魯皓切,音老。摎蓼,搜索也。《張衡·西京賦》摎蓼浶浪。又《唐韻》力竹切,音六。《詩·小雅》蓼蓼者莪。《傳》蓼蓼,長大貌。又《前漢·司馬相如傳註》力糾切,音鏐。糾蓼,相引也。《大人賦》糾蓼叫奡。又《通鑑》蓼侯孔臧。《史炤
【丛】1. 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生。~聚。~密。 2. 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草~。~刊。为~驱雀(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祠。 3. 姓。
【丛】《唐韻》《正韻》徂紅切《集韻》《韻會》徂聰切,族平聲。《說文》聚也。从丵从取。《書·無逸》是叢于厥身。又姓。南北朝滁州刺史叢鐇。又臺名。在邯鄲。又《集韻》或作樷。《前漢·東方朔傳》樷珍怪。又作藂。《前漢·息夫躬傳》藂棘棧棧。《註》詩葛覃註:灌木曰藂。又《韻補》叶徂黃切,音牀。《韓愈·此日足可惜詩》蕭條千萬里,會合安可逢。淮之水舒舒,楚山直叢叢。逢音房。《韻會》後人誤作菆,或作蕞,二字皆非。毛氏曰:丵,上从四直,兩長兩短。从丱,非。丵原刻下从羊。
【掩映】◎掩映yǎnyìng[setoffoneanother]彼此遮掩,互相衬托云霞掩映。——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明暗之掩映。——蔡元培《图画》依稀掩映。——清·林觉民《与妻书》
【掩映】1.遮蔽;隐蔽。唐元稹《赛神》诗:“採薪持斧者,弃斧纵横奔。山深多掩映,仅免鲸鯢吞。”元郑光祖《老君堂》第一折:“我在此树边掩映着,等他出来时,着他死於斧下。”《三国演义》第一○九回:“﹝司马昭﹞岂不知兵法?若见地势掩映,必不肯近。”2.谓或遮或露,时隐时现。唐白居易《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诗:“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宋晏殊《渔家傲》词:“风颭乱,高低掩映千千万。”明田艺蘅《留青日札·龙井神女祠》:“时林月渐明,隐隐见橘柚影中一美人掩映,若隔烟雾。”郭小川《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