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qī dù guò zhōng qiū
【七】1.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2.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3.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七】《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音桼。少陽數也。《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註》七政,日月五星也。《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又三七,藥名。《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又姓。明七希賢。又人名。《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 《正字通》或通作桼
【度过】grave;guò(1)[pass]∶让时间在工作、生活、娱乐、休息中消失在海滩上度过了夏天(2)[spend]∶生活了一段时间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拟度索君度内度轨度日如年度量度计度蜜月度支度长絜大度量衡度牒度关繻度古度无极度夏度数度脱诿过起过知过交过瑕过宥过梭过意不过众过遂非文过看不过好过服过辠过救过亡过认过謟过
【中秋】ngqiū[mid-autumn]农历八月十五日会中秋。——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中秋】五日。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七:“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宋吴自牧《梦粱录·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元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俺两口儿今年做一个中秋八月圆。”老舍《四世同堂》三九:“在他的端阳节那组卡片中,五毒饼正和中秋的月饼与年节的年糕一样,是用红字写着的。”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天官·司裘》:“中秋献良裘。”郑玄注:“中,音仲。”唐顾况《望初月简于吏部》诗:“泬寥中秋夜,坐见如钩月。”叶圣陶《饭》:“这时候正是中秋的天气。”
七度过中秋,此句情感浓郁,字眼含蓄,余音袅袅,令人回味。七度,是中秋之夜一年七次月圆,象征岁月流转,寓意深远。过,乃行走之意,意味着作者在此时此刻行走于中秋之夜。描写中秋之时的行走,流露出对中秋节氛围的独到感受。以“七度过中秋”表达中秋节对作者情感的滋养,文字简洁却能给人以深刻印象。
七度过中秋,这个句子中蕴藏着作者对华夏古老传统文化的敬重与沉思。七度,指的是中秋之夜的七次月圆,反映了古人对窗前明月光的痴迷。通过诗人自身的行走与体验,进一步表达出对中秋良辰美景的深情厚意。以此句为载体,点明了中秋节对中华民族的情感重要性,体现了古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这句诗蕴含着古人对中秋节的热切期待与共鸣之情。七度过中秋一词,既展示了诗人对中秋节庆祝方式的参与,又透露出古人对七重秋的仰慕之心。中秋之夜,月圆人团圆,万家烛火,七度过中秋之意,抒发了对人团聚、欢度佳节的无尽期盼。这种对传统节日的痴迷与向往,更加彰显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七度过中秋,这个句子融汇了古人对节日氛围的独到感悟与文化情怀。七度,描述了作者对中秋节的重要价值的认识。中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饱含了亲情、友情、乡情等丰富的感情元素,而“过”字则传达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与情感的抒发。此诗通过简洁精炼的文字表达,将古人的情感与文化内涵融为一体,展示出中秋节在古人心中的独特地位。
七度过中秋,此句诗之美,源于其质朴与唯美并存。七度,以数字七为基础,凸显了古人对时间的敏感感知。通过用数字七与“过”相结合,将人们的期许与现实巧妙地融为一体。此诗行间流露出古人对时光的细腻品味,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时间与生命流转的深沉思考。简约而富有哲理的描写手法,更凸显了这句诗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