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仄 平 平
拼音: rú 4|2 sān gōu
【如】1. 依照顺从:~愿。~意。~法炮制。 2.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此。~是。~同。~故。~初。游人~织。 3. 比得上,及:百闻不~一见。自叹弗~。 4. 到,往:~厕。 5. 假若,假设:~果。~若。假~。 6. 奈,怎么:~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 7. 与,和:“公~大夫入”。 8.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 9.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其来。 10. 表示举例:例~。 11. 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 12. 〔~月〕农历二月的别称。 1
【度】1. 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尺~。刻~。~量衡。 2. 事物所达到的境界:程~。高~。风~。 3. 分角的单位,一圆周角分为360度:角~。 4. 依照计算的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温~。湿~。经~。纬~。浓~。 5. 电能的单位,一千瓦小时电量的通称。 6. 法则,应遵行的标准:制~。法~。 7. 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8. 能容受的量:气~。 9. 考虑,打算:置之~外。 10. 过,由此到彼:~日。~假。欢~新春。 11. 量词,次:一~。再~。 12. 僧尼道士
【度】〔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徒故仍。《正韻》獨故切,音渡。《說文》法制也。从又,省聲。《徐曰》又,手也。布指知尺,舒肱知尋,故从手。《書·舜典》同律度量衡。《傳》度,丈尺也。《前漢·律歷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於黃鐘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爲一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十尺爲丈,十丈爲引,而五度審矣。又躔度。《書·堯典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禮·樂記》百度得數而有常。《註》百度,百刻也。言日月晝夜不失正也。又殳也。《周禮·地官·司市
【三】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钩】1. 悬挂或探取东西用的器具,形状弯曲,头端尖锐:~子。秤~儿。火~子。 2. 形状像钩子的:蝎的~子。~针。 3. 汉字笔形之一(亅、乛、乚、、、乙等)。 4. 用钩形物搭、挂或探取:~住树枝爬上去。 5. 研究,探寻:~玄。~沉。~校(jiào )。 6. 牵连:~党(指相牵连的同党)。 7. 同“勾”。 8. 一种缝纫法,多指缝合衣边:~贴边。 9. 古代兵器:~戟。纯~(剑名)。吴~(刀名)。 10. 镰刀。 11. 古代称圆规。
【钩】《廣韻》古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侯切,音溝。《玉篇》鐵曲也。又《廣韻》劒屬。《韻會》古兵有鉤,有鑲,皆劒屬。引來曰鉤,推去曰鑲。《前漢·韓延壽傳》鑄作刀劒鉤鐔。《註》鉤,亦兵器也。似劒而曲,所以鉤殺人也。又劒環。《戰國策》無鉤竿鐔,蒙須之便。《註》鉤,劒頭環。《史記·楚世家》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爲九鼎。《註》凡戟有鉤喙,鉤口之尖也。言楚國戟之鉤,口尖有折者,足以爲鼎也。又劒名。《淮南子·修務訓》純鉤魚腸。《註》純鉤,利劒名。又刀名。《鮑照·樂府》錦帶佩吳鉤。《沈括曰》吳鉤,刀名也。刀彎,今南蠻用之,
诗中的用词精准而有力,通过“三度如钩”这一形象的描绘,将人们对生活中无法抵挡的诱惑与挣扎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句诗“三度如钩”,节奏起伏有致。诗人以简练的笔法,巧妙运用韵律,将读者情感引入起伏之中。
这个诗句所展示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种种迷茫和不安的窘迫。
“三度如钩”一语中的,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诱惑的境地,令人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