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六止
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拼音: liù|lù lǐ qī shān xíng
【六】1. 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书(古时分析汉字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法)。~甲。~艺(a.古时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b.六经)。~欲(佛教名词,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泛指人的各种欲望)。~合(“东”、“南”、“西”、“北”、“上”、“下”,用以指天地和宇宙)。~亲(较早是指“父”、“母”、“妻”、“子”、“兄”、“弟”;泛指所有亲属)。~经(六种儒家经典,即《诗》、《书》、《易》
【六】《唐韻》《集韻》《韻會》力竹切《正韻》盧谷切,音陸。《說文》易之數,隂變于六,正于八。《玉篇》數也。《增韻》三兩爲六,老隂數也。又國名。《左傳·文五年》楚人滅六。《史記·黥布傳》布者,六人也。《註》索隱曰:地理志,廬江有六縣。蘇林曰:今爲六安也。又叶錄直切,音近力。《前漢·西域敘傳》總統城郭,三十有六。修奉朝貢,各以其職。
【里】1. 居住的地方:故~。返~(回老家)。 2.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弄(lòng )。 3.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等于五百米)。~程牌。 4. 衣物的内层:被~。 5.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外。心~。这~。那~。 6. 姓。
【里】《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音裏。《爾雅·釋言》里,邑也。《詩·鄭風》將仲子兮,無踰我里。《傳》里,居也。《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前漢·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又憂也。《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箋》里,憂也。又姓。《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註》里析,鄭大夫。又百里、相里,複姓。又地名。《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註》南里,鄭地。
【七】1.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2.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3.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七】《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音桼。少陽數也。《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註》七政,日月五星也。《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又三七,藥名。《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又姓。明七希賢。又人名。《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 《正字通》或通作桼
【山行】在山中行走。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诗:“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浄。”元刘迎《车轣辘》诗:“马虺隤,牛觳觫,山行縈紆车轣轆。”
整首诗字字珠玑,句句切肤,用字质朴,别具一格。凭借极富感染力的语言魅力,堪称现实主义文学的精品之一。
诗中的用词精确而有力,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山行的壮丽景象,令人如临其境。例如,“深山何处钟,暗滴石溜响”,字字饱含山间清幽和钟声的悠远。
总之,这首诗通过优美的韵律、精准的用词和深刻的意境,将我带入了一幅山行的画面。这种真实而深沉的描绘,令人沉浸其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同时也鼓舞着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坚持不懈的信念。
山行六七里,句法简练而富有韵律感。动词短小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尽力表达作者在行走过程中的心境,没有任何违和感。诗通过山行的行进过程,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展示了古人对大自然无比敬畏之心。
此外,诗人通过描绘山行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山的人文风景。诗中的“白云尽处有青山,飞鸟丛林,黄河曲浪千层烟”描绘了山的变幻多样,山前的云雾和流水与飞鸟形成了和谐的画面。诗人巧妙地运用意象,使诗歌更有情感和意境。
山行六七里,霜重鸟不飞。一路行来,山势崇峻,道路险阻。望着远处的山峦,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壮丽和苦难。山行的艰辛使得鸟儿不得不停歇,霜重使得寒意渗入骨髓。这句诗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与凄美,带给读者一种深沉的思索。
此句诗表达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农民的刻苦劳作和顽强生命力。在困难和艰险面前,山行者永不言退,不畏艰辛,不惧无助。诗人呈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鼓舞着读者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意境上,诗人以途中山景描绘,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山色与钟声交错中展示出的孤寂、悠远与壮美共同构成了整首诗的意境,引导读者走进了山野幽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