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jìng xià wén shū sī lún gé
【静】1. 停止的,与“动”相对:~止。~态。~物。平~。风平浪~。 2. 没有声音:安~。寂~。僻~。冷~。肃~。~悄悄。~穆。~谧。~默。~观。~听。 3. 安详,闲雅:~心。~坐。 4. 古同“净”,清洁。 5. 姓。
【下】1.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层。~款。 2. 等级低的:~级。~品。~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3. 方面,方位:两~都同意。 4.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卷。~次。~限。 5.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山。~车。~马。~达。 6. 使降落:~半旗。~棋。 7. 进入:~海。 8. 投送:~书。 9.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班。~课。 10. 谦辞:在~。~官。 11. 颁布:~令。
【下】〔古文〕丅《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又《說文》底也。《玉篇》後也。又賤也。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又《集韻》《韻會》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又《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又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又《韻補》叶後五切,音戶。《詩·召南
【文书】énshū(1)[document;officialdespatch]∶指公文、书信、契约等手把文书口称敕。——唐·白居易《卖炭翁》文书下行直省。——清·方苞《狱中杂记》(2)[copyclerk]∶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3)[book]∶文字书籍
【文书】图籍。《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徧天下。”汉王充《论衡·别通》:“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2.书籍;文章。《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唐郑棨《开天传信记》:“頲拥篲趋庭,遗坠文书。客取视之,乃咏崑崙奴诗也。”宋朱淑真《夏日游水阁》诗:“独自凭阑无箇事,水风凉处读文书。”《三国志平话》卷上:“﹝秀才﹞坐间因闷,抚琴一操毕,揭起书箱,取出一卷文书。”3.公文;案牍。《汉书·刑法
【丝纶阁】朝廷诏令的地方。唐白居易《紫薇花》诗:“丝纶阁下文书静,鐘鼓楼中刻漏长。”
丝纶阁下文书静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文书的崇尚之情。丝纶二字,取自轻柔细腻之意,描绘了文书的质地和风格之佳。阁下为敬称,突显文书的尊崇地位。"文书静"四字贴切诠释了文书的安静与沉稳之美。整句诗以诗人细腻的感悟,将阁下以"丝纶"呼应文书的质地,既是对文书之赞颂,也在表达作者对于文学之敬仰。
丝纶阁下文书静,真的让人搞不懂的说!一看这个题目就觉得阁下是不是逗我玩呢,有文书的就真的是有文笔吗?让我个小白从句子的组合都看不出这是什么意思,阁下打击人心态呢。
"丝纶阁下文书静"这句诗以简练而恰切的词汇,抒发了诗人对文书之景的推崇之情。"丝纶"二字的运用,描绘了文书之质感,使得读者如见其形。而以"阁下"之称呼,昭示了文书之尊贵地位。"文书静"四字则点明了文书的静默美。此句短小精悍,抓住了文书之精髓,使得读者对于文书不禁心生向往之感。
作者将文书与静谧巧妙结合,展示了书写的内在价值。让人感受到了无声的力量,那种在寂静中凝聚心灵的张力,增添了作品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的同时,也勾起了读者对文字的思考与感悟。通过对有形书写的描述,道出了无形心灵的满足。
这句诗蕴含着极高的思想深度,一种文化气息油然而生。阁下太有才了!每个字都像精心挑选的宝石,门面上吊着的牌子上写着珍品二字。看完诗就觉得自己好像进阁下的私人博物馆,上面都是珍藏品一样。
黑暗的意境被眼前剔透而俊逸的文字所渲染,读者不禁仿佛在这丝纶阁下的书房里静静品味着柔和的文书之美。
这句诗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文书的安静之美。犹如置身丝绸阁楼,感受到书卷的幽香。兼具静和动,表现出文字与心境的交融。通过对书写环境的描绘,将读者带入到恬静与思考的氛围。
“丝纶阁下文书静”这句诗,音律流畅,用字独特。其中,“丝纶”二字形象地描绘了光滑细腻的纸张质感,与“阁下”相呼应,给人一种文人雅士的意趣。而“文书静”则在表达静谧之中,展示了作者对书写与思考的敬畏之心。整体上言简意赅,造句简练,让人一眼看出作者对书法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