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tīng dòng xiāo mián yán bù jué rú lǚ
【听】1. 用耳朵接受声音:~力。~写。~觉。聆~。洗耳恭~。 2.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计从。 3. 任凭,随:~任(rèn )。~凭。~之任之。 4. 治理;判断:~讼(审理案件)。~政。 5. 量词,指马口铁密封成筒状以贮藏食物、饮料等:一~可口可乐。
【洞】1. 窟窿,深穴,孔:~穴。山~。~箫。空~。漏~。~府。~天。 2. 打洞,打成洞(穿透):一狼~其中。 3. 透彻地,清楚地:~悉。~穿。 4. 说数字时用来代替零。 典
【洞】《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弄切,音恫。《說文》疾流也。《班固·西都賦》潰渭洞河。又深也,朗徹也。《顏延之詩》識密鑒亦洞。又通也。《司馬相如·大人賦》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又貫也。亦貫徹之意。《史記·蘇秦傳》遠者括臂洞胸。又洞洞,質慤貌。《禮·祭義》洞洞乎屬屬乎如弗勝。又洞疑,心不定也。《史記·蘇秦傳》虛喝洞疑。又幽壑曰洞。又《後漢·梁冀傳》連房洞戸。《註》洞,通也。謂相當也。又洞庭,湖名。又山名,在長沙。又《集韻》徒孔切《正韻》徒總切,音動。義同。又《廣韻》徒紅切《集韻》徒東切,音同。洪洞,縣名。又
【箫】1. 管乐器名,古代的“排箫”是许多管子排在一起的,现代用一根管子,竖着吹,亦称“洞箫”。 2. 弓的末端。 方言集汇
【箫】〔古文〕《廣韻》蘇彫切《集韻》《韻會》《正韻》先彫切,音蕭。樂器。《風俗通》舜作簫,其形參差,以象鳳翼。十管,長二尺。《廣雅》簫,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博雅》簫,大者二十三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三禮圖》簫,大者長尺四寸,二十四彄。頌簫,長尺二寸,十六彄。《通卦驗》簫,夏至之樂,長尺四寸。《註》簫管,形象鳥翼。鳥爲火,火成數七,生數二,二七一十四,簫之長由此。《釋名》簫,肅也,其聲肅肅而淸也。《白虎通》簫者,中呂之氣。《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傳》言簫見細樂之備。《詩·周頌》旣備乃奏,
【绵】1. 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供絮衣被、装墨盒等用:丝~。~绸。~里藏针。 2. 像丝绵那样柔软或薄弱:~薄。~软。~力。 3. 像丝绵那样延续不断:~延。~联。~长。~亘。连~。 4. 性情温和:他平时挺~。
【绵】《玉篇》《廣韻》《集韻》同緜。
【延】1. 引长:~长(cháng )。~续。蔓~。~年益寿。 2. 展缓,推迟:~迟。~缓。~宕。~误。 3. 引进,请:~聘(聘请)。~纳。~师。~医。 4. 姓。
【延】《唐韻》以然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然切,音綖。《說文》長行也。又《廣韻》進也。《禮·射義》孔子使子路執弓矢出延射。《儀禮·覲禮》者延之曰升。《註》從後詔禮曰延。延,進也。又《爾雅·釋詁》長也。《揚子·方言》延永,長也。凡施於年者謂之延,施於衆長謂之永。《班固·西京賦》歷十二之延祚。又《廣韻》遠也。《史記·蒙恬傳》延袤萬餘里。又《爾雅·釋詁》也。《疏》鋪也。又《正韻》納也。《前漢·公孫弘傳》弘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又《集韻》及也。《書·大禹謨》賞延于世。又《廣韻》稅也,言也。又《韻會》遷延也,淹久
【不绝如缕】◎不绝如缕bùjué-rúlǚ[almostextinct;veryprecariouslikeathreadgoingtobreak]象用一根细线连着,形容极其危急。现在也形容声音细微而连绵不断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歌声》
【不绝如缕】见“不絶如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