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入二十六緝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yú zhuó lì yīng wǔ xiāng dào
【余】1. 我:“~将老”。 2. 剩下来的,多出来的:剩~。~粮。~兴。~悸。~孽。节~。~生。~荫(指前人的遗泽,遗留的庇荫)。~勇可贾(gǔ)(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 3. 十、百、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十~人。 4. 后:“劳动之~,欢歌笑语。” 5. 农历四月的别称。 6. 姓。
【啄】◎ 鸟类用嘴叩击并夹住东西:~食。~木鸟。鸡~米。
【啄】《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竹角切,音涿。《說文》鳥食也。《廣韻》鳥啄也。《詩·小雅》率場啄粟。《戰國策》俛啄蚉而食之。《集韻》通作噣。《韻會》通作啅。又剝啄。《韓愈·剝啄行》剝剝啄啄,有客至門。我不出應,客去而嗔。又《廣韻》丁木切《集韻》都木切,音豰。義同。《集韻》咮也。《易林》鳧得出沒,喜笑自啄。毛羽悅澤,利以攻玉。又《廣韻》啄木鳥。又《正韻》職救切,音晝。與咮噣同。《韓詩外傳》鳥之美羽句啄者,鳥畏之。《前漢·東方朔傳》尻益高者,鶴俛啄也。《註》師古曰:啄音竹救反。
【粒】1. 成颗的东西,细小的固体:米~。盐~。颗~。~子(a.成果的、细小的东西,“子”读轻声;b.指“基本粒子”,物理学上指构成物体的最简单的物质)。 2. 量词,多指颗粒状的东西:一~米。一~珍珠。
【粒】〔古文〕《廣韻》《集韻》《正韻》力入切,音立。米粒也。《小爾雅》生曰穀謂之粒。《孟子》樂歲粒米狼戾。《註》粒米,粟米之粒也。《拾遺記》員嶠之山名環丘,粟生穟高五丈,其粒皎然如玉。又《說文》糂也。《書·益稷》烝民乃粒。《傳》米食曰粒。《疏》今人謂飯爲米糂,遺餘之飯,謂之一粒兩粒,是米食曰粒,用米爲食之名也。《禮·王制》有不粒食者矣。又通作立。《詩·周頌》立我烝民。《註》立、粒通。zdic.net漢典
【鹦鹉】◎鹦鹉yīngwǔ(1)[parrot](2)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的许多属于鹦形目(Psittaciformes)的对趾足鸟,头圆,具有特别粗壮、弯曲而且有蜡膜的尖钩喙,上嘴大,常有羽冠,羽毛鲜艳多彩,能模仿人说话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礼记》(3)酒器名空持暖玉擎鹦鹉。——明·何景明《明月篇》
【鹦鹉】1.鸟名。头圆,上嘴大,呈钩状,下嘴短小,舌大而软,羽毛色彩美丽,有白、赤、黄、绿等色。能效人语,主食果实。《礼记·曲礼上》:“鸚鵡能言,不离飞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羽篇》:“鸚鵡,能飞,众鸟趾前三后一,唯鸚鵡四趾齐分。凡鸟下瞼眨上,独此鸟两瞼俱动,如人目。”清吴兰修《黄竹子传》:“竹窗昼静,鸚鵡呼茶,香奩之福地也。”2.比喻有才之士。唐纪唐夫《送温庭筠尉方城》诗:“凤皇詔下虽霑命,鸚鵡才高却累身!”3.指鹦鹉杯。南朝梁简文帝《答张缵谢示集书》:“车渠屡酌,鸚鵡骤倾。”宋张元干《满庭芳·寿富枢密》词:
【香稻】杜甫《秋兴》诗之八:“香稻啄残鸚鵡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唐李郢《江亭晚望》诗:“闻説故园香稻熟,片帆归去就鱸鱼。”《直省志书·庐江县》:“土产:红秈稻、白秈稻、早糯稻、晚糯稻、黑晚稻、白晚稻、香稻。”
这句诗简明扼要,却将秋季的丰收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香稻、啄余、鹦鹉粒,通过描写农田里的五谷收获,将秋天的丰收繁盛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浅浅的词句间,蕴含着浓厚的生命力和生活气息。诗人巧妙运用意象与形象,赋予了这个季节更多的意义和内涵。
这诗的绝妙之处在于把香稻和啄余鹦鹉粒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叹作者的想象力。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啄食鹦鹉粒的香稻鸟,时而欢快地飞舞在稻田上空,时而安静地啄食着鹦鹉粒。它傲视群鸟,就像那种饱受赞美的吃货大王,吃着美食的同时,自带一种高贵的气质。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美食的快乐,同时也让我向往着那份与众不同的自由和自豪。
以一句简短却意蕴深刻的诗句展开的点评,抒发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思考和追求,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句巧妙运用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描绘出令人遥想的意境。字句简练却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这正是古人所追求的“以一语惊人”,赋予诗句以更大的艺术力量。
以上诗句以古雅的文言文点评,每段点评的字数在40到80字之间。
这句诗感觉像是一个老头子唱的,像在人海中的一个小咸鱼,就是有点自嗨的感觉,韵味十足,完全不用担心别人听不懂。
嗯,香稻啄、余鹦鹉粒,挺艺术的嘛!感觉就像是画面下面写的有毒诗歌一样,不按常理出牌,充满了惊喜!不过有点小疑问,莫非这只鹦鹉是喜欢吃大米的?不然为什么会啄香稻呢?
香稻、啄余鹦鹉粒这两个词是不是有点冷门,是不是另有深意啊,虽然有点不懂,但还是能感受到诗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