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 làng shī hóng|gōng yì yì xiǎo qiáo
【浪】1. 大波:波~。海~。巨~。风~。~涛。~潮(亦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风平~静。 2. 像波浪起伏的:麦~。声~。 3. 没有约束,放纵:放~。流~。~费。~迹。~人。孟~。
【浪】《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音郞。滄浪,水名。《水經注》水出荆山,東西流爲滄浪之水。又康浪,水名。《廣輿記》在靑州臨湽。又浪浪,流貌。《屈原·離騷》霑余襟之浪浪。又聊浪,放蕩貌。《揚雄·羽獵賦》聊浪乎宇內。又浶浪,驚擾貌。《張衡·西京賦》樛蓼浶浪。又博浪,地名。《前漢·地理志》河南陽武縣有博浪沙。又樂浪,漢郡名,卽古朝鮮國。又莊浪,縣名,屬平凉府。又《唐韻》來宕切《集韻》《韻會》《正韻》郞宕切,音閬。波也。水激石遇風則浪。又鼓也。《孔稚圭北山移文》浪栧上京。又謔浪,不敬也。《詩·邶
【湿】1.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干”相对:~度。潮~。~润。~热。~漉漉。 2. 中医学名词:~气。~邪。~泻。
【湿】〔古文〕《唐韻》他合切《集韻》《正韻》託合切,音沓。水名。《說文》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水經注》濕水,出累頭山。一曰治水。又《廣韻》《集韻》《韻會》失入切《正韻》實執切,音與溼同。《說文》幽溼也。或作濕。又《集韻》叱入切,音蟄。濕濕,牛呞動耳貌。《詩·小雅》其耳濕濕。又鄂合切,音。濕隂,漢侯國名。又席入切,音習。與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濕。 《通雅》濕溼漯顯以形相借。《集韻》漯濕三字同。水出鴈門。○按《說文》濕水,卽禹貢孟子濟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爲濕,又轉以濕爲乾溼之溼。字原从糸作,不从亚。
【红】1. 像鲜血的颜色:~色。~叶。~灯。~尘。~包。~烧。~润。~艳艳。~口白牙。~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 2. 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人。~运。~角(jué)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走~。 3. 喜庆:~媒(媒人)。~蛋。~白喜事(结婚和喜丧合称)。 4. 象征革命:~军。~色根据地,~色政权。 5. 指营业的纯利润:~利。分~。 6. 特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学。 | ◎ 古同“工”,指妇女的生产作业,纺织、缝纫、刺绣等。 典
【浥浥】1.润湿貌。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脯腊》:“浥浥时,以木棒轻打,令坚实。”《太平广记》卷一一二引南朝齐王琰《冥祥记·董吉》:“吉悲喜取看,浥浥如有湿气。开囊视经,尚燥如故。”元彭元逊《子夜歌·和刘尚友韵》:“视春衫篋中半在,浥浥酒痕花露。”2.形容香气浓郁。宋苏轼《自普照游二庵》诗:“山行尽日不逢人,浥浥野梅香入袂。”金元好问《俳体雪香亭杂咏》之十:“炉香浥浥带轻阴,翠竹高梧水殿深。”明汤显祖《龙潭高阁》诗之一:“崩腾过云影,浥浥片心降。”
【小桥】1.三国吴周瑜之妻。《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时得桥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2.小型桥梁。北周庾信《咏画屏风诗》之五:“小桥飞断岸,高花出迥楼。”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