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zhōng zhī|zhì chí zhōng wù bú shì
【终】1.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始”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2.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3. 人死:临~。送~。 4.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5. 姓。
【终】〔古文〕夊《廣韻》職戎切《集韻》《韻會》之戎切,音螽。《說文》絿絲也。又《玉篇》極也,窮也。《集韻》一曰盡也。《易·繫辭》《易》之爲書也,原始要終。《書·仲虺之誥》愼厥終,惟其始。《詩·大雅》高朗令終。又《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又《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舉正于中,歸餘于終。《疏》歸其餘,分置于終末。言於終末乃置閏也。又《左傳·襄九年》十二年矣,是謂一終,一星終也。又《爾雅·釋天》月在壬曰終。又《前漢·法志》地方一里爲井,井十爲通,通十爲成,成方十里,成十爲終。又姓。《左傳·定四年
【知】1.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 2. 使知道:通~。~照。 3. 学识,学问:~识,求~。无~。 4.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5. 彼此了解:相~。~音。~近。 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 ◎ 古同“智”,智慧。
【知】〔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池中物】比喻蛰居无为的人。《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刘备以梟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唐杜甫《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诗:“吾子得神仙,本是池中物。”金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之四:“蛟龙岂是池中物,蟣蝨空悲地上臣。”陈衍《辽诗纪事·张元》:“张有雪诗,吴诗独不传。观此数联,可想见其非池中物也。”漢
【不是】◎不是bùshì(1) [mistake;faul]∶错误;过失是吾不是处。——清·林觉民《与妻书》(2) [benot]∶否定判断现在不是讲话的时候
【不是】1.错误;过失。《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适间婆婆説你许多不是。”《红楼梦》第三十回:“你倒来替人派我的不是!”茅盾《多角关系》九:“到底是谁的不是,一见面就吵嘴?”2.表否定判断。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是汝书,即注是,以字押;不是,即注非,亦以字押。”宋苏轼《寄子由》诗:“吏曹不是尊贤事,谁把前言语化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二十章:“现在不是讲话的时候,这儿呆着有危险。”
这句诗所传达出的观念,与古代文人墨客追求高雅情趣的精神是相通的。文人们常以言志、操行来衡量自己的修养,通过文字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他们深知流俗之物不能满足他们的追求,不甘于池中浅水,而是追求更高尚的境界。
诗人抛却平凡之物,以抽象隐喻示人。指出人们不能仅关注短暂的现实,而应追求更高尚的目标,超越平庸、渺小之物,使人的眼界得到拓宽。
终知不是池中物,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对“池中物”的否定,表达了一个更高尚、更宏大的境界。诗句中暗含着对自我的否定,提醒人们不要止步于眼前的狭隘。
具象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皆具有有限性,而人的心灵却能超越其形而上的局限。这句诗告诉我们,人应该思考自身的定位,放眼大千世界,不拘泥于局限的小巫见大巫。终知不是池中物,才能探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旅程。
诗中的“终知”,可见作者具备高度的智慧和洞察力。人们常常追求短暂的快乐,沉迷于物质的诱惑,不知道这些本是虚妄,终将过眼云烟。与之相对,智者清醒地认识到池中之物的局限性,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垂钓之人见此句必定会心一笑,因为他们亲自体验到“终知不是池中物”的真谛。钓鱼者明白,在平凡的池塘中,鱼儿虽然多,却不及江湖之渊深。他们舍弃了短暂的片刻快乐,追求更广阔的江河湖海。
这句诗语意深远,启发了人们的思维,教人珍惜时间,追求美好。此诗语重心长,表现了作者勇于超越平凡,追求卓越的精神。
通过对池中物的否定,达到了以小见大,与众不同的效果,给人以启发和独立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