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平十六咍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bēi tàn yǒu|yòu yú 1
【悲叹】ēitàn[signmournfully]悲哀叹息
【悲叹】”。亦作“悲嘆”。悲伤叹息。汉荀悦《汉纪·成帝纪四》:“上召见向,悲叹谓曰:‘君且休矣,吾将思之。’”三国魏曹植《七哀诗》:“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餘哀。”晋陆云《与陆典书书》之二:“念亲各尔分析,情感復结,悲嘆而已!”《百喻经·二鸽喻》:“悔之於后,竟何所及,后惟悲嘆。”唐杜甫《逃难》诗:“妻孥復随我,回首共悲叹。”明方孝孺《答郑仲辩书》之一:“每一念之,仰屋悲叹,不知涕泗之交颐也。”瞿秋白《饿乡纪程》十六:“殊不知道一切都如梦呓,到而今枉然多此悲叹!”
【有】1.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 ◎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典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余】1. 我:“~将老”。 2. 剩下来的,多出来的:剩~。~粮。~兴。~悸。~孽。节~。~生。~荫(指前人的遗泽,遗留的庇荫)。~勇可贾(gǔ)(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 3. 十、百、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十~人。 4. 后:“劳动之~,欢歌笑语。” 5. 农历四月的别称。 6. 姓。
【哀】1. 悲痛:悲~。~求。~叹。~鸣。~思。~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艳(诗文凄测动人而华丽)。 2. 悼念:~悼。默~。 3. 旧时称死去母亲:~子(a.母丧而父存;b.古称居父母丧的人)。
【哀】《唐韻》烏開切《集韻》《韻會》《正韻》於開切,音唉。《說文》閔也。《玉篇》哀傷也。《書·大誥》允蠢鰥寡哀哉。《詩·豳風》哀我人斯。又《爾雅·釋訓》哀哀悽悽,懷報德也。《詩·小雅》哀哀父母。又憐也,愛也。《呂氏春秋》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又《莊子·德充符》衞有惡人焉,曰哀駘它。《註》哀駘,醜貌;它,其名。又《諡法》恭仁短折曰哀。又姓。《風俗通》魯哀以後,因諡爲姓。《前漢·王莽傳》梓潼人哀章。《姓譜》宋有哀長吉。《正字通》明嘉靖進士哀貞,上命攺哀爲衷。又國名。《後漢·南蠻傳》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又叶於希切,音衣。
这是不是拼命要求我们把哀愁发挥到极致,就算再哀怨也要加倍哀怨,就像做数学题一样,先加上再加上再加上吧。
“有余哀”此句道尽了人们对于时光流逝的感叹之情。作者以意象深深、凄凉之辞,将对于人生苦短、光阴易逝的苦痛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慷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引发听者共鸣,使人思考人生之无常与脆弱。此诗深入人心,催人深思。
还得说,这位古人真是够了解我们这种瞬间就能被奇怪东西割到心里的现在人的,他大概是在预言我们今天的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刷太少不够吧。
这句诗好像就是在诉说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嘛,只有悲叹当中还要有更多的哀愁,哪怕是满满的哀愁都还是觉得不够。
悲叹有余哀这四字,传承着作者对人世间苦痛的真实感受。苦痛之极致注定伤感。前呼后拥的表白与抱怨之在意,如激足了读者的心灵,使之对悲苦叹惋而切切地评注。时代之苦,凄凉之境,正由此诗显露于世。
哎呀,前面的悲叹已经够辛苦,居然还有个额外的哀,这是要把我们榨干心血啊。这是歌词找死吗?类似于“加把劲再唱难听一点”那种感觉。
诗人借由诗言志愿方胜。诗中“有余哀”乃哀泣人生不长,无奈光阴稍纵即逝。于时世多苦逐一成狷,引人自省,愤怒,哀伤。此种点题立意勾魂摄骨之手法,使人跌入沉思,从而发现人生悲喜即是宇宙律动。
好吧好吧,难怪有句话说“悲伤是傻瓜的智慧”,这句诗算是够悲愁的了,只不过是让人笑出声的悲愁而已。反正你哭的时候别人会哭笑不得,你笑的时候别人就会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