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仄 平
拼音: suō mǎ wéi|wèi mǎ ān biān niú
【蓑】1. 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衣。~笠。 2. 用草覆盖。
【蓑】〔古文〕《唐韻》蘇和切,音莎。《玉篇》草衣也。《詩·小雅》何蓑何笠。《傳》蓑所以備雨。又《韻會》覆也。《公羊傳·定元年》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註》不以蓑苫城也。又《唐韻古音》初危切,音摧。《郭璞·山海經註》蓑,辟雨之衣也,音催。又《集韻》蘇回切,音毸。華蘂下垂貌。《張衡·南都賦》敷華蘂之蓑蓑。又蘇煎切,音暹。《郭璞·山海經贊》江疑所居,風雲是潛。獸有獓,毛如披蓑。
【马】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2. 大:~蜂。~勺。 3. 姓。
【马】〔古文〕《唐韻》《正韻》莫下切《集韻》《韻會》母下切,麻上聲。《說文》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玉篇》黃帝臣相乗馬。馬,武獸也,怒也。《正韻》乗畜。生於午,稟火氣。火不能生木,故馬有肝無膽。膽,木之精氣也。木臓不足,故食其肝者死。《易·說卦傳》乾爲馬。《疏》乾象天,天行健,故爲馬。《春秋·說題辭》地精爲馬。《春秋·考异記》地生月精爲馬。月數十二,故馬十二月而生。《周禮·夏官·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又《校人》掌王馬,辨六馬之屬。凡大祭祀,朝觐,會同,毛馬而頒之。
【为】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马鞍】鞍mǎān[saddle]一种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内塞软物,形状做成适合骑者臀部,前后均凸起汉
【马鞍】骡马背上供人骑坐的器具。两头高,中间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唐杜甫《王竟携酒高亦同过》诗:“自愧无鮭菜,空烦卸马鞍。”艾青《马头琴》诗:“王爷跨上马鞍,两腿在马肚上一夹。”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一章:“通讯员们,把几匹马拉来,那位旅长扳住马鞍子。”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一:“﹝俞文芊磨镰刀﹞三年工夫,就把一条五寸厚的青石磨得像一只马鞍子。”汉
【鞭牛】《汉》旧俗立春日造土牛以劝农耕,州县及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谓之“鞭牛”。唐元稹《生春》诗之七:“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宋吴自牧《梦粱录·立春》:“前一日,临安府造进大春牛,设之福寧殿庭。及驾临幸,内宫皆用五色丝彩杖鞭牛。”清顾禄《清嘉录·正月·打春》:“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竞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里胥以春毬相餽貽,预兆丰稔。”参见“鞭春”。《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