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下平一先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míng sì jìng zhòng yīn
【瞑】1. 〔~~〕形容昏花迷离。 2. 闭眼:~目(亦指人死时心里无牵挂)。死不~目。
【瞑】《唐韻》莫經切《集韻》《韻會》忙經切,音溟。《說文》翕目也。《廣韻》合目瞑瞑也。《後漢·馬援傳》甘心瞑目。《皇極經世》在水者不瞑,在風者瞑。《註》魚在水,其目盡夜不瞑也。又《集韻》目不明也。《晉書·山濤傳》臣耳目聾瞑,不能自勵。又《呂覽》瞑者,目無由接也。《汲冢周書》師曠曰:請使瞑臣往與之言。《註》無目故稱瞑。又《春秋·繁露》民者,瞑也。瞑也者,名其別離分散也。又瞑瞑視,不審之貌。《荀子·非十二子篇》酒食聲色之中,則瞑瞑然。《淮南子·覽冥訓》其視瞑瞑。又《集韻》《韻會》母迥切《正韻》莫迥切,溟上聲。又《集
【四】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四】〔古文〕《唐韻》《集韻》息利切,音泗。《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隂數次三也。《正韻》倍二爲四。《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姓。《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易,非四之本義也。又《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竟】1. 终了,完毕:继承先烈未~的事业。 2. 到底,终于:毕~。有志者事~成。 3. 整,从头到尾:~日。~夜。 4.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然。~至(竟然至于)。~自(竟然)。
【竟】《廣韻》《韻會》《正韻》居慶切,音敬。窮也,終也。《史記·項羽紀》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高祖紀》歲竟,兩家常折券棄責。《前漢·元帝紀》竟寧元年。《師古註》竟者,終極之言,言永安寧也。《霍光傳》縣官重太后,故不竟。《師古註》竟,窮竟其事也。又《說文》樂曲盡爲竟。又地名。《史記·白起傳》遂東至竟陵。《註》在郢州長壽縣南百五十里。又姓。出《何氏姓苑》。又《集韻》舉影切,音景。與境同,界也。《禮·曲禮》入竟而問禁。《疏》竟,界首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卿非君命不越竟。《字彙補》按竟界之竟,宜从上聲。徐師
【重阴】“重隂”。1.指云层密布的阴天。汉张衡《南都赋》:“玄云合而重隂,谷风起而增哀。”南朝宋谢惠连《咏冬》:“繁云起重阴,迴飈流轻雪。”宋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连日重阴,人谓必雨。”2.指阴雨。三国魏曹植《赠王粲》诗:“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文选·成公绥<啸赋>》:“济洪灾於炎旱,反亢阳於重隂。”李周翰注:“云雨谓之重隂也。”晋葛洪《抱朴子·守塉》:“亢阳则出谷颺尘,重阴则滔天凌丘。”3.指地下。4.犹浓阴。汉王粲《七哀诗》之二:“山冈有餘暎,巖阿增重阴。”唐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