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shāo zhú chóu yán cán
【烧】1. 使东西着火:焚~。燃~。~灼。~毁。 2. 用火或发热的东西使物品受热起变化:~水。~饭。~砖。~焊。~蓝。~料。 3. 一种烹饪方法:~茄子。~鸡。 4. 体温增高:发~。退~。 5. 经烘烤制成的饼:~饼。火~。 6. 一种烈性白酒:~酒。高粱~。 7. 过多的肥料使植物枯萎、死亡。 网
【烧】《唐韻》式昭切《集韻》《韻會》《正韻》尸招切,音。《說文》也。《玉篇》燔也。《禮·月令》仲夏毋燒灰。《戰國策》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又燒當,羌名。《後漢·西羌傳》至硏十三世孫燒當立。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失照切,音少。《廣韻》放火。《韻會》野火曰燒。
【烛】1. 用线绳或苇子做中心,周围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古代亦称“火炬”):蜡~。花~。~光。~泪。~台。风~残年。 2. 洞悉:洞~其奸。 3. 灯泡瓦特数的俗称:十五~的灯泡。
【烛】《集韻》持中切,音蟲。旱灼也。本作爞。或省。通作蟲。 《字彙》俗作燭字。非。(燭)《唐韻》之欲切《集韻》《韻會》朱欲切,音囑。《說文》庭燎火燭也。《廣韻》燈燭。《禮·曲禮》燭至起。《周禮·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又《玉篇》照也。《前漢·武帝紀》日月所燭,莫不率。又《爾雅·釋天》四時和謂之玉燭。《註》道光照也。《梁書·文帝紀》太平玉燭,爾乃議之。又《楚辭·天問》日出不到燭龍何燿。又星名。《史記·天官書》燭星,狀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見則滅,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漢元鳳四年
【愁】◎ 忧虑:忧~。~苦。~楚。~烦。~虑。~郁。~闷。~容。~绪。借酒浇~。多~善感。
【愁】《唐韻》士尤切《集韻》《韻會》《正韻》鋤尤切,音。《說文》憂也。从心秋聲。《廣韻》悲也。《增韻》慮也。又《正韻》卽由切,音揫。《禮·鄕飮酒義》秋心爲言愁也。《註》愁讀爲揫。又《集韻》將由切。與楢同。《說文》楢,聚也。或作愁。又《集韻》財勞切,音曹。揚雄有畔牢愁。又叶士交切,音巢。《道藏歌》椿齡會足衰,劫往豈足遼。虛刀揮至空,鄙滯五神愁。 或書作。
【颜】1. 面容,脸色,脸面:容~。开~。~面。~色。笑逐~开。鹤发童~。 2. 色彩:~料。五~六色。 3. 姓。
【残】1. 害,毁坏:~害。摧~。 2. 不完全,余下的:~余。~阳。~存。~废。~佚。苟延~喘。 3. 凶恶:~忍。~酷。凶~。
【残】《廣韻》昨干切《集韻》《韻會》財干切,音。《說文》賊也。《詩·小雅》廢爲殘賊。《孟子》賊義者謂之殘。又《釋名》殘,踐也。踐使殘壞也。《書·泰誓》殘害于爾萬姓。又《史記·樊噲傳》殘東垣。《註》謂多所殺傷也。又惡也。《書·泰誓》取彼凶殘。《史記·陳餘傳》爲天下除殘。又放逐也,殺也。《周禮·夏官》《大司馬》九伐之法,放弑其君,則殘之。《揚子·方言》殺也。晉魏河內之北,謂爲殘。音廩。或洛感反。又食餘也。《杜甫詩》殘杯與冷炙。又煑肉之名。《張協·七命》鷰猩脣,髦殘象白。《註》髦,髦牛也。殘白,蓋煮肉之異名。《崔駰·
愁颜恰似烧残烛。此句以寥寥数字,刻画出一种愁苦的心境,表现出主人公面容憔悴的形象。愁,指内心忧虑;颜,指面貌;烧残烛,比喻已经烧尽的蜡烛,意味着主人公痛苦不堪。整句以景物描写抒发主人公内心情感,用意深远,感情真挚
诗人选择烧残的蜡烛作为点睛之笔,巧妙地将愁苦的心情与蜡烛的残烧相联系。寓意深远,不仅表达了主人公愁苦的内心,也增加了整体形象的凄凉感。烧残的蜡烛无法继续照明,与主人公面色忧伤相辅相成,使诗句更具冲击力
“愁颜恰似烧残烛”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将主人公的愁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愁颜,既可以指面容忧愁,也可指彷徨不定的神情,呈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焦虑;而烧残烛,则是通过比喻表达主人公力竭心烦的状态。整句以景物抒情,意境深远
这句诗采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烧残的蜡烛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困顿。一烛既尽,映照不见,与主人公面颜伤痛相得益彰,使人感同身受,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样的表现手法极具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愁颜恰似烧残烛”以简洁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主人公忧愁的脸庞。诗人通过比拟的手法,使愁苦与烧残的蜡烛相互映衬,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抒发内心的痛苦,给人以深沉压抑之感。整句意境独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