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诗 / 中秋见月和子由

窗下咿哑惟楚老——中秋见月和子由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1 xià yī yā wéi chǔ lǎo

窗下咿哑惟楚老释义

【窗】◎ 房屋通风透气的装置:~子。~户。~口。~友(即同学)。~花。~台。~纱。~帘。~幔。~明几净。

【窗】〔古文〕《唐韻》楚江切《集韻》《韻會》初江切。與牕同。《說文》本作囪。在牆曰牖,在戸曰囪。或作窗。《釋名》窗,聰也。於外窺內爲聰明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四旁雨夾窗。《註》助戸爲明。亦作牕。又《集韻》《韻會》麤叢切,音怱。通孔也,竈突也。 《韻會》案集韻,麤叢切,類篇韻補俱同。或作牕。《鮑昭·玩月詩》蛾眉蔽珠櫳,玉鉤隔銷。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陶潛詩》有酒有酒,閒飮東牕。願言懷人,舟車靡從。則字合又於東韻收入。

【下】1.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层。~款。  2. 等级低的:~级。~品。~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3. 方面,方位:两~都同意。  4.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卷。~次。~限。  5.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山。~车。~马。~达。  6. 使降落:~半旗。~棋。  7. 进入:~海。  8. 投送:~书。  9.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班。~课。  10. 谦辞:在~。~官。  11. 颁布:~令。  

【下】〔古文〕丅《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又《說文》底也。《玉篇》後也。又賤也。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又《集韻》《韻會》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又《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又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又《韻補》叶後五切,音戶。《詩·召南

【咿哑】1.象声词。多形容物体转动或摇动声。唐李贺《美人梳头歌》:“轆轤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唐韩偓《南浦》诗:“应是石城艇子来,两桨咿哑过花坞。”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櫓咿哑。”元马熙《和韵》:“桑麻莽苍接平野,机杼咿哑闻隔墙。”2.象声词。管弦声。清陈维崧《东风齐着力·田家》词:“丛祠畔,丝管咿哑。”3.象声词。小儿学语或低哭声。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苏軾孙)。”郭沫若《女神·暗夜》:“儿子不住地咿咿哑哑地哀啼。”

【惟】1. 单,只:~独。~一。~有。~恐。~命是从。~我独尊。  2. 但是:雨虽止,~路仍甚泥泞。  3. 文言助词,常用于句首:~妙~肖。~二月既望。  4. 想,思考:思~(亦作“思维”)。~度(dù)(思量,揣度)。

【惟】〔古文〕《唐韻》以追切《集韻》《韻會》夷隹切,音維。《說文》凡思也。从心隹聲。《玉篇》有也,爲也,謀也,伊也。又語辭也。《毛晃曰》有是惟之惟,書濟河惟兗州之類。有思惟之惟,書視遠惟明,詩載謀載惟之類。有惟獨之惟。書惟王不邇聲色之類。又姓。又《正韻》無非切,音微。義同。◎按《說文》从心隹聲,則梁韻弋隹切,唐韻以追切,宋韻夷隹切,切喩母也。獨正韻竟作無非切,則切微母矣。

【楚老】书·两龚传》载,王莽篡汉,龚胜耻事二姓,坚不应莽征,绝食死,“有老父来弔,哭甚哀,既而曰:‘嗟虖!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龚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趋而出,莫知其谁。”此老父隐居彭城,后因称之“楚老”,列为八贤之一,常引为典。《初学记》卷十七引晋谢万《八贤楚老颂》:“楚老潜一,寂翫无为,含真内外,载戢羽仪。”《世说新语·文学》“谢万作《八贤论》”南朝梁刘孝标注:“万集载其叙四隐四显为八贤之论,谓渔父、屈原、季主、贾谊、楚老、龚胜、孙登、嵇康也。”北周庾信《哀江南赋》:“《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

窗下咿哑惟楚老用户点评
tx
晨光之泪

透过这句诗,诗人以婉约深沉的笔触勾勒出窗下的咿哑之声。让人感受到岁月沉淀下的伤感与历经沧桑的深情。这种用词的细腻入微,极富感染力,给人以启迪。

2025-02-17 16:52:38
tx
带刺的玫瑰

这句诗道出的是岁月沉淀下的沧桑与深情,透过音韵之美,引发人心共鸣。这种诗词的纤细之美,琅琅上口。

2025-02-17 14:43:41
tx
岁月无声

诗人巧妙运用“窗下咿哑”描绘出了一种幽静的氛围,令人产生一种韵律的共鸣。同时,“惟楚老”三字则对诗中意境的构建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诗字字铿锵有力,如同哀婉的箫音悠扬荡气回肠。

2025-02-17 14:11:49
tx
可爱虎牙ThZ

诗中所借景言情的氛围充满古韵,既抒发了诗人内心所感,又使读者产生共鸣。“窗下咿哑”不仅是写景的点睛之笔,也是言情与意境的最佳构建。

2025-02-17 14:07:47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