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诗 / 出都寄二苏

楚歌忽断隔黄芦——出都寄二苏

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gé duàn hū huáng lú chǔ gē

楚歌忽断隔黄芦释义

【隔】1. 遮断:~开。~离。~绝。~断。阻~。  2. 相去有一段距离:~壁。~年。~行(háng )。~岸观火(喻见人遇到困难,漠不关心,采取观望或看热闹的态度)。~墙有耳。  3. 思想感情有距离:~阂。~膜。~心。

【隔】《唐韻》古核切《集韻》《韻會》各核切《正韻》各頟切,音膈。《說文》障也。《玉篇》塞也。《史記·秦始皇紀》防隔內外。《前漢·常惠傳》欲隔絕漢。又通作鬲。《荀子·大略篇》鬲如也。《註》謂鬲絕於上。《史記·大宛傳》鬲漢道焉。《前漢·薛宣傳》西州鬲絕。又《陸厥與沈約書》一家之文,工拙壤鬲。又《韻會小補》叶訖得切,音祴。《柳宗元·懲咎賦》讒妬結而不戒兮,猶斷斷於所執。勢危疑而多詐兮,逢天地之否隔。○按正字通引柳賦云,質韻音屹,固非。而韻會小補叶訖得切,亦謬。得在職韻,執在緝韻,職緝不相通,以隔叶執,不當作訖得切。又

【断】1.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裂。~层。~面。截~。~肠。~魂。~线风筝。  2. 不继续,禁绝:~粮。~水。~炊。~奶。~档。~流。~种(zhóng )。~交。~片。~续。~子绝孙。  3. 判定,决定:判~。诊~。~狱(审理和判决罪案)。  4. 一定,绝对:~乎不可。~然施行。

【断】《玉篇》同斷。俗字。(斷)〔古文〕《唐韻》《正韻》都管切《集韻》《韻會》覩緩切,音短。《說文》作。截也。《書·盤庚》乃斷棄汝。《傳》斷,絕也。《詩·商頌》是斷是遷。《疏》於是斬斷之。又《廣韻》《正韻》徒管切《集韻》《韻會》杜管切,音。絕也。《羣經音義》旣絕曰斷。《釋名》斷,段也。分爲異段也。《易·繫辭》其利斷金。《疏》其纖利能斷截於金。又《集韻》徒玩切《正韻》杜玩切,音段。義同。又《廣韻》丁貫切《集韻》《韻會》《正韻》都玩切,音鍛。決也。《易·繫辭》以斷天下之疑。《疏》決斷天下之疑。又《書·秦誓》斷斷猗無

【忽】1. 粗心,不注意:~视。疏~。~略。玩~职守。  2. 迅速,突然:~而。~然。~地。~高~低。  3. 长度和重量单位(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微(极言细微)。微~其微。

【忽】《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骨切,音笏。《說文》忘也。忽忽不省事也。《晏子春秋·齊役者歌》忽忽矣,若之何。又《廣韻》倏忽也。《爾雅·釋詁》盡也。《註》忽然盡貌。《左傳·文五年》臯陶庭堅,不祀忽諸。又滅也。《詩·大雅》是絕是忽。《傳》忽,滅也。又《集韻》輕也。一蠶爲一忽,十忽爲一絲。《劉德曰》忽,蜘蛛網也。又慢忽也。《後漢·崔駰傳》公愛班固而忽崔駰。又忽荒,空無著也。《賈誼·服賦》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又姓。明有忽忠,忽明。又通作曶。《前漢·揚雄傳》時人皆曶之。《註》與忽同。又仲忽,人名。《前漢·古今

【黄芦】uánglú[reed]芦苇的一种黄芦苦竹绕宅生。——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黄芦】苇。汉徐干《中论·修本》:“黄芦之萌,以兆大中之暑。”唐王昌龄《九江口作》诗:“驛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清纳兰性德《菩萨鬘·寄梁汾苕中》词:“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

【楚歌】楚人之歌。《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元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词:“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2.引申指悲歌,表示陷入困境。清方文《宋遗民咏·谢翱》:“击石为楚歌,竹石俱损伤。”陈沂《曾泽生和他的司令官》:“突然他感觉出来了,这不是音乐,而是楚歌。”典

楚歌忽断隔黄芦用户点评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