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入十月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chūn shì 2 shān fāng 3 xiē
【春事】春耕之事。《管子·幼官》:“地气发,戒春事。”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宋王初寮《履道象州上元》诗:“幽怀不自閒,欲逐春事起。安得五亩园,种蔬引江水。”2.春色;春意。唐徐晶《同蔡孚<五亭咏>》:“幽栖可怜处,春事满林扉。”明刘基《次李子庚韵》:“风落餘花春事非,愁心烟雨共霏霏。”清曹寅《菜花歌》:“四月吴中春事足,四郊花气穿城瀆。”3.特指花事。宋陈师道《春怀示邻里》诗:“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4.指男女欢爱。明沉仕《偶见》曲之二:“交鸞凤春事无涯,不觉香露滴、牡
【阑】1. 同“栏”。 2. 同“拦”。 3. 〔~干〕a.同“栏杆”;b.纵横交错,参差错落,如“梦啼妆泪红~~”。 4. 〔~入〕进入不应进去的地方,混进,如“无票不得~~。” 5. 残,尽,晚:夜~人静。~珊。
【阑】《唐韻》洛干切《集韻》《韻會》《正韻》郞干切,音蘭。《說文》門遮也。《戰國策》晉國之去梁也,千里有餘,有河山以闌之。《史記·楚世家》雖儀之所甚願爲門闌之厮者,亦無先大王。《後漢·明帝紀》勞賜縣掾史及門闌走卒。《註》續漢志曰:五伯鈴下待閣門闌部署街里。又車上闌。《左傳·宣十二年·楚人惎之脫扃註》扃,車上兵闌也。又《廣韻》晚也。《岑參詩》蕭條芳歲闌。又《增韻》褪也,衰也。又《玉篇》牢也。又《廣韻》希也。飮酒半罷也。《史記·高祖紀》酒闌。《註》闌,言希也。謂飮酒者,半罷半在,謂之闌。《杜甫詩》廚人語夜闌。又《廣
【珊】1. 〔~瑚〕由一种叫珊瑚虫的腔肠动物的外骨骼聚集而成。用“珊瑚”喻珍奇之物或人才,如“铁网~~”(喻搜罗珍奇之物或人才)。 2. 〔~~〕a.形容衣裙玉佩的声音;b.摇曳多姿的样子。
【珊】《唐韻》蘇干切《集韻》《韻會》相干切《正韻》師姦切,音。《說文》珊瑚,生於海,或生於山。《徐曰》珊瑚,石也。或靑或紅,高一二尺,裹以繒帛,燒之不熱,蓋生海島之根,亦可刻琢爲器,爲樹者乃交柯可愛。《本草》珊瑚樹紅油色者,細縱文,如鉛丹色者,無縱文。入藥,紅油色者良。生海中磐石上,白如菌,一歲變黃,二歲變赤,枝幹交錯,高三四尺。今廣州亦有之,明潤如紅玉,中有孔,亦有無孔者,枝柯多者爲上。李時珍曰: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謂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軟,見風則曲而堅,變紅色。漢趙佗謂之火樹是也。亦有黑色,碧色者。碧色者亦
【芳】1. 花草的香气:~香。~草。~菲(a.花草的香气;b.指花草)。~馥。~馨。芬~。 2. 喻美好的:~名。~龄(年龄,用于少女)。~姿(美好的姿态,用于少女)。~邻(关系融洽的邻居,用作敬辞)。流~百世。 3. 花卉:群~竞艳。~时(花盛时节)。 网
【芳】《唐韻》《集韻》《正韻》敷方切,音妨。《說文》香草也。《屈原·離騷》雜杜蘅與芳芷。《註》杜蘅、芳芷,皆香草名。又《玉篇》芬芳,香氣貌。《司馬相如·美人賦》芳香芬烈。又《屈原·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註》芳,德之臭也。《晉書·元帝紀》文景垂仁,傳芳于南頓。又《韻會》州名。地多芳草,置在常芳縣。又姓。《通志·氏族略》《風俗通》云:漢有幽州刺史芳垂敷。 《韻學集成》作芳。芳字从屮作屮下方。漢典考證:〔《屈原·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註》芳,德之貌也。〕 謹照原文貌改臭。 考證:〔《屈原·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
【草】1.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野~。茅~。水~。花~。~鞋。~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原。~坪。~行露宿。~菅人命。 2. 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料。柴~。稻~。 3. 粗糙,不细致:~率(shuài )。~鄙(粗野朴陋)。~具(粗劣的食物)。 4. 汉字的一种书体:~书。~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
【歇】1. 休息:~憩。~脚。~晌。安~。~凉。~心。 2. 停止:~止。~业。~工。停~。间~。~班。~后语。 3. 很短的一段时间:过了一~。
【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許竭切,音蠍。《說文》息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未獲所歸,難未歇也。《孔稚圭·北山移文》林慙無盡,愧不歇。又《爾雅·釋詁》歇,竭也。《疏》謂竭盡也。《老子·道德經》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又《博雅》歇,泄也。謂氣越泄無餘也。《謝靈運詩》芳草亦未歇。又歇欻,幽邃之貌。《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歇欻幽靄,雲覆霮。又《集韻》許曷切,音喝。與、猲、獦同。短喙犬也。《詩·秦風》載獫歇驕。《毛傳》獫,歇驕,田犬也。長喙曰獫,短喙曰歇驕。又《集韻》乙轄切,音。人名。《史記·高祖紀》趙
“春事阑珊芳草歇”一诗,给人以思索生命短暂和生命的意义的时刻。春天的离去意味着站在时间的过往之河,沐浴与遗憾。似乎我们在极度欢乐人事之中找寻到幸福的美梦,却又很近地感觉到无奈。这种离别和重逢的矛盾让人们不禁怅然若失,思索归途的方向。
“春事阑珊”这句诗借景写情,通过描绘春天的凋零,表达出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思考与哀叹。此句诗意境悲凉,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透过这一景象,诗人通过芳草的凋零来反映人事的消逝,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短暂性以及岁月的无情的思索。
春天的景色渐渐淡去,美丽的芳草也逐渐凋谢,“春事阑珊芳草歇”,寓意深远,给人以遗憾之感。诗中的“春事”指的是春日的热闹景象,“阑珊”则表明春意已消,草木也渐渐枯萎。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一旦春天的热闹烟花般的景象逐渐散去,只留下凋谢的芳草,不禁让人心生惋惜之情。
这句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终结,不仅让人惋惜岁月的流逝,也激发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风花雪月的背后,我们要认识到生命是短暂的,应该珍惜当下,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让生活充满美好与满足。这将是对春天的最真诚的回报。
这句诗运用了平仄对仗的韵律,使诗句朗朗上口。阴平韵的“阑珊”与阳平韵的“芳草”形成双音对比,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整句以对仗的手法构建起韵律和谐的声音美感,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诗人对春光消逝的真切感受。
这句诗用简练而富有表情的语言勾勒出春天的终结。正如芳草凋零,人们也需面对生命的消逝,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这种意境深沉迷人,使人思索生命的意义,反思个人的生活态度。
此句诗用字平实,形象明晰。阑珊二字有断续、停滞之意,寓意春天的事物已渐渐停止生长,展示出对逝去春光的感慨。“芳草”作为春天的象征,在此起到烘托春意的作用。整个诗句以“春事阑珊”的写景手法,抓住了春天的尾巴,传达出作者对逝去春光的无奈和痛惜。唯美而深沉的意境,令人感受其中的离愁别绪和无尽的思绪。
这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将人情与自然景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诗人以芳草凋萎为隐喻,道出了人间万物皆有始有终的道理。春天的盛景虽美丽,却转瞬即逝。我们从中不禁感叹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使人惋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