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五旨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1 1 biàn měi dōng yóu lì
【山】1.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2.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3.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 4. 姓。
【山】《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與刪音同。《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
【溪】◎ 山里的小河沟,泛指小河沟:山~。清~。~水。~涧。~谷。~壑。
【溪】《廣韻》苦奚切《集韻》《韻會》牽奚切。與谿同。《說文》山瀆無所通者。又水註川曰谿。 《廣韻》或作磎。
【遍】1. 全面,到处:~历(周游)。~布。~及。~野。普~。 2. 量词,次,回:看了三~。
【遍】《廣韻》與徧同。詳彳部徧字註。
【美】1. 好,善:~德。~学。~谈。审~。~丽。~容(美化容貌)。~不胜收。 2. 得意,高兴:~滋滋的。 3. 称赞,以为好:赞~。~言。~誉。 4. 指“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北~。南~。 5. 指“美国”:~元。~籍华人。
【美】《廣韻》《集韻》《韻會》無鄙切,音眯。《說文》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註》羊大則美,故从大。《五經文字》从犬从火者,譌。《詩·召南·甘棠序》美召伯也。《疏》善者言美,惡者言刺。又《廣韻》好色。《詩·邶風》匪女之爲美。《傳》非爲其徒說美色而已。又《正韻》嘉也,好也。又《韻補》叶明祕切。《劉向·九歎》揚精華以眩耀兮,芬郁渥而成美。結桂樹之旖旎兮,紉荃蕙與辛夷。夷音異。 《玉篇》或作媺。
【东】1. 方向,太阳出升的一边,与“西”相对:~方。~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流。 2.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股~。~道主(泛指请客的主人,亦称“东道”、“作东”)。 3. 姓。
【东】《唐韻》《正韻》德紅切《集韻》《韻會》都籠切,音蝀。《說文》動也。陽氣動,于時爲春。《書·堯典》平秩東作。《孔傳》歲起於東,而始就耕也。《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皡。又《史記·曆書》日起於東,月起於西。《鄭樵·通志》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木,若木也,日所升降。又《詩·大雅》東有啓明。又《爾雅·釋地》東至于泰遠。又姓。《聖賢羣輔錄》舜友東不訾。又叶當經切,音丁。《詩·小雅》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東。又叶都郞切,音當。《楊泉·蠶賦》粵召僕夫,築室于旁。于旁伊何,在庭之東。
【游历】历yóulì(1)[travelforpleasure;tour]∶到远地游览;考察游历名山大川(2)[roam]∶漫游典
【游历】;漫游。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发卞口而游歷,迄西山而弭轡。”宋史达祖《喜迁莺·元宵》词:“旧情拘未定,犹自学,当年游歷。”清顾炎武《赠钱行人邦寅》诗:“南徐游歷地,儻有和歌辰。”马南邨《燕山夜话·从慧深的国籍说起》:“在他游历美洲的时候,那个大陆上的人们才有机会接触佛教。”1.到远地游览;周游考察。《晋书·王献之传》:“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相识,乘平肩舆逕入,时辟疆方集宾友,而献之游歷既毕,傍若无人。”唐白居易《游石门涧》诗:“自从东晋后,无復人游歷。”明高启《锺山云霁图》诗:“昔年游歷处,今向画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