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仄 平 平
拼音: hóng shuǐ tāo tiān
【洪水】水hóngshuǐ(1)[flood]∶水体上涨或泛滥,盖没了平常不在水下的陆地光遭洪水。——唐·李朝威《柳毅传》涓滴细流变成一股流水,然后变成洪水(2)[acquaalta]∶指屡次淹浸威尼斯中部的大水(3)[floodwater]∶河流因大雨或融雪而引起的暴涨的水流,常常造成灾害典
【洪水】。多指因大雨或融雪等引起暴涨的水流,常能造成灾害。《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上:“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元李翀《日闻录》:“餘杭武康山中,一时洪水泛涨,山石崩裂数十餘处。”魏巍《东方》第六部第六章:“共同的心情使他们的话像打开闸门的洪水一般。”典
【滔天】tiān(1)[billows,etc.dashtotheskies]∶弥漫无际;形容水势极大波浪滔天(2)[monstrous;heinous]∶比喻罪恶、灾祸等极大滔天罪行滔天之势
【滔天】。形容水势极大。《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晋郭璞《江赋》:“极泓量而海运,状滔天以淼茫。”明何景明《延津歌送韩令》:“黄河岸边不种麦,浊浪滔天多贾客。”陈毅《题<长征会师图>》诗:“长城如龙走,大河水滔天。”2.比喻罪恶、灾祸或权势等极大。《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孔传:“言共工……貌象恭敬而心傲很若漫天。”《晋书·愍帝纪论》:“股肱非挑战之秋,刘石有滔天之势。”明李日华《南西厢记·猜诗雪案》:“鬱闷滔天,教我如何理料。”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上·刘恭甫司马文》
然而,正是这种平淡的用词却使得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更富有现实感。洪水滔天,寓意着社会风波之大,给人以无尽的压抑。将洪水喻作社会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怒。虽然意境稍显平淡,却让人对社会的不满油然而生。
洪水滔天一句中的滔天一词,形象地描述出洪水如蔚蓝天幕笼罩,覆盖了天空。滔天二字的形成技巧性很强,个人观点认为其有可能与四字成句的需要有关。
总体而言,虽然韵律和用词上略显粗糙,意境稍显平淡,然而洪水滔天这句诗却通过简单的词句和联想,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压抑与反抗的社会画面,使我们思索人类历史的苦难和痛楚。
意境上,洪水滔天的描绘将我们置于一个灾难降临的时刻。洪水所带来的毁灭和恐慌感,在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意境暗合着历史的封建和压迫,暗示了人们对于困境的无力和可怕。饱含对社会现象的抨击,引人深思。
此句可借《文心雕龙》庄子传“上疏下痞,居庙堂之高,以观其盼盼者,若副作响之声也。”的方法进行评论。洪水滔天,放之四海,无不动摇。盼盼之音能给人以震撼之感, 洪水滔天也是如此,形象地表达了洪水的猛烈,给人以冲击性的美感。
洪水滔天,乃天地之变,使人们感到无法反抗之势。洪水之声如雷霆炸裂,洪水如潮,顷刻间便可夺取人类的一切。洪水冲毁一切之势令人恐惧不已。反观人类之力,于洪水面前显得渺小而无力,让人深感自然界的伟大与神秘。
洪水滔天,浩浩荡荡,描述自然界中的洪水之势是如此的精准凌厉。从字面上看,洪水滔天显示出了文言文最为出众的特点之一,即能以简练四字的形式表达复杂的含义。
洪水滔天,以自然之威凌驾于天地,以巨大之势冲垮堤防。洪水之势如此之强,以至于人们难以置信,使人对自然之力产生敬畏之情。此句诗充满威严之气,启发读者深思人类微小与自然伟大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