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诗 / 吴刺史庙祭神辞

鸿隙堙兮谣荳芋——吴刺史庙祭神辞

韵脚:上平十虞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 4 xī yīn yù yáo hóng xì

鸿隙堙兮谣荳芋释义

【荳】◎ 同“豆”。

【荳】《廣韻》田切,音豆。《韻會》菽也。《物理論》云:菽者衆荳之名,通作豆。又荳蔲,藥名。

【兮】◎ 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兮】《唐韻》胡雞切《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音奚。《說文》語有所稽也。从丂八,象氣越丂也。《徐曰》爲有稽考,未便言之。言兮則語當駐,駐則氣越丂也。《增韻》歌辭也。又通作猗。《書·秦誓》斷斷猗,大學引作兮。《莊子·大宗師》我猶爲人猗。又與侯通。《史記·樂書》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註》索隱曰:沛詩有三兮,故曰三侯,卽大風歌。《韻會》歐陽氏曰:俗作〈丷下丅〉。

【堙】1. 堵塞:~窒。~郁(闷塞,气郁结不畅)。  2. 堆成的土山:距~(古代攻城时,积土为山,然后登堙观察城里敌情)。  3. 古同“湮”,埋没。

【堙】《類篇》同垔,塞也。《左傳·襄六年》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甲寅,堙之環城,傅于堞。又土山也。《公羊傳·宣十五年》(於是使司馬)子反乗堙而窺宋城。又距堙,登城之具也。《孫武子攻城篇》攻城之法,修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註》謂踊土稍高,而前以傅其城也。又叶烏前切,音湮。《陸機·弔蔡邕文》彼洪川之方割,豈一墤之所堙。故尼父之惠訓,智必愚而後賢。又與陻通。互詳陻字註。

【芋】1. 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植培。地下有肉质的球茎,含淀粉很多,可供食用,亦可药用。俗称“芋奶”、“芋艿”、“芋头”。  2. 指“马铃薯”:洋~。  3. 指“甘薯”:山~。  4. 指“荸荠”:乌~。 典

【芋】《唐韻》《韻會》王遇切《集韻》王矩切《正韻》羊茹切,音羽。《說文》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也。《續博物志》芋以十二子爲衞,應月之數也。《史記·項羽本紀》士卒食芋菽。《索隱註》芋,蹲鴟也。又《儀禮·士喪禮註》齊人或名全菹爲芋。又《廣韻》雲俱切,音于。草盛貌。又《集韻》《韻會》匈于切《正韻》休居切,音吁。《揚子·方言》大也。《詩·小雅》君子攸芋。《註》香于反。又火吳反。或作吁。又陳有芋尹,見《左傳》蓋以鳥名官。漢典考證:〔《儀禮註》齊人或名金菹爲芋。〕 謹照原文金菹改全菹。 考證:〔《儀禮註》齊人或名金菹爲芋。

【谣】1. 大众编的反映生活的歌:民~。歌~。童~。  2. 凭空捏造的不可信的话:~言。~传(chuán )。~诼(造谣诬蔑的话)。  3. 古代指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我歌且~”。

【谣】《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餘招切,音遙。與同。謠歌也。《爾雅·釋樂》徒歌謂之謠。《詩·魏風》我歌且謠。《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孫炎曰:聲消搖也。韓詩曰: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戴侗曰:歌必有度曲節,謠則但搖曳永誦之,兒童皆能爲,故有童謠也。《前漢·藝文志》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南齊書·五行志》歌謠,口事也。口氣逆則惡言,或有怪謠焉。又毀也。詳諑字註。又《集韻》或作猶。《禮·檀弓》陶斯咏,咏斯猶。又《韻會》通作繇。《前漢·李尋傳》人民繇俗。《師古註》謂若童謠,及輿人之誦。又叶夷周切,音由。《前漢·

【鸿隙】隙陂。《汉书·翟方进传》:“汝南旧有鸿隙大陂,郡以为饶。”颜师古注:“鸿隙,陂名,藉其溉灌及鱼鳖萑蒲之利,以多财用。”唐无名氏《对为人兴利判》:“昔邓晨开梦,理鸿隙而涤源;何敞效能,流鮦阳而刻石。”明汤显祖《金堤赋》:“貲寧成之陂田兮,復汝南之鸿隙。”清全祖望《煨芋分韵》:“上之应昴星,下或謡鸿隙。”参见“鸿隙陂”。汉

鸿隙堙兮谣荳芋用户点评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