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仄 平 仄 仄 仄 平 仄
拼音: liǎng wù sè xiāng sì jiàn xī
【两】1.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个黄鹂。~本书。 2. 双方:~可。~边。~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旁。~侧。~袖清风。~败俱伤。 3.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4. 表示不定数目:~下子。~着儿(zhāor )。
【两】〔古文〕《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
【物色】ùsè(1)[haircolor]∶牲畜的毛色(2)[lookfor;choose;seekout]∶按一定标准去访求乃令以物色访之。——《后汉书·严光传》物色人才为巡船所物色。——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3)[see]∶瞅见;看到免亲友物色(4)[scenery]∶风物;景色(5)[oddsandends]∶各种物品
【物色】的毛色。《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陈澔集说:“物色或騂或黝。”明张宁《方洲杂言》:“文帝初耕藉田时,借牛于田家。既终亩,二耕叟互错认牛,喧閧不已。帝召问之曰:‘父老何自错?牛物色奈何?’”2.物体的颜色。《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緑沉也。”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3.形状;形
【相似】◎相似xiāngsì[resemble;besimilar;bealike]相类;相像相似三角形豕与亥相似。——《吕氏春秋·慎行论》
【相似】相类;相像。《易·繫辞上》:“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南朝梁萧统《采莲曲》:“桂楫兰橈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清李渔《意中缘·名逋》:“只要画得有几分相似,就不十分到家,我和你指点一指点,改正一改正,也就可以充得去了。”老舍《赶集·黑白李》:“其实他俩的脸都很白,而且长得极相似。”
【建溪】水名。在福建,为闽江北源。其地产名茶,号建茶。因亦借指建茶。唐许浑《放猿》诗:“山浅忆巫峡,水寒思建溪。”宋梅尧臣《得太简蒙顶茶》诗:“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比来唯‘建溪’,团片敌汤饼。”《能改斋漫录·方物》引宋张舜民《画墁录》:“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供……迨至本朝,‘建溪’独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