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mín bù|fǒu jī hán wéi|wèi shàng ruì
【民】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 2. 指人或人群:居~。~族。 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 4. 某族的人:汉~。回~。 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 6. 非军事的:~品。~航。 7. 同“苠”。
【民】〔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彌鄰切,音泯。《說文》衆萌也。言萌而無識也。《易·師卦》君子以容民畜衆。《書·咸有一德》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治。《禮·緇衣》民以君爲心,君以民爲體。又四民。《穀梁傳·成元年》古者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註》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穀曰農,巧心勞手成器物曰工,通財貨曰商。又司民,星名。《周禮·秋官·司民》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獻其數于王。《註》司民,軒轅角也。《釋文》軒轅十七星,如龍形,有兩角,角有大民、小民。又官名。《周禮·秋官·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
【不】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 ◎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饥寒】◎饥寒jīhán[coldandhunger]饥饿和寒冷,多用于缺吃少穿的困难情况他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饥寒】1.飢饿寒冷。《国语·周语下》:“然则无夭昏札瘥之忧,而无飢寒乏匱之患,故上下能相固以待不虞。”唐杜甫《莫相疑行》:“往时文彩动人主,此日飢寒趋路旁。”殷夫《我们的诗》:“我们不应忍飢寒,我们不应受蹂躏,我们是世界的主人。”2.指飢饿寒冷的人。宋苏轼《徐州谢奖谕表》:“既蠲免其赋调,又饮食其飢寒。”1.飢饿寒冷。饥,通“飢”。清顾炎武《顾与治诗》:“士之生而失计,不能取舍,至有负郭数顷,不免饥寒以死。”2.指飢寒交迫的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饥寒之不恤,谁遑其后?”
【为】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上瑞】最大的吉兆。唐韩愈《贺庆云表》:“臣所领州,今月十六日申时有庆云现於西北……斯为上瑞,实应太平。”宋王溥《唐会要·祥瑞下》:“朕以慈惠恭俭为休徵,以人和年丰为上瑞。”清周亮工《书影》卷五:“按野蚕成茧,昔人谓之上瑞。乃今东齐山谷,在在有之,与家蚕等。”
最后只能说,这句诗真是超前啊。现在的瑞兆可不是民不饥寒,是民不崩溃焦虑为上瑞。毕竟现在各种压力都太大了,不崩溃算个万幸,能不焦虑就是上天真的开眼。
这句诗应该是古人写的吧?民不饥寒为上瑞,意思大概是说民不再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才是真正的吉祥瑞兆。看来当时饥寒问题是真的严重啊,如果现在还有这样的瑞兆,那绝对是让人太感动了。
现在这句诗估计需要改编一下了,民不饥寒为上瑞,剩下的可以换成,民有闲暇娱乐为上瑞。毕竟现在的人民已经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了嘛,真要是饥寒问题还没解决,那只能说政府太失职了。
不得不说这句诗体现了古人非常重视对人民的生活保障啊,这种精神在现在也能看到。不过可能还不够,要是能加上“民不审美五音为上瑞”才更贴合现在的民意吧。毕竟现在大家都在关心身材和颜值,饭可以不好吃,但手机还是要好看呀~
这句诗真是把人民小康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啊,只有人民过上富裕安康的日子,政府才会得到真正的庆贺。不过光有这句诗可不行,咱们还需要行动啊,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又饿又寒,不都是民不饥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