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仄 仄 平 平
拼音: wàn fǎ guī yī
【万法】语。梵语dharma,意译“法”,指事物及其现象,也指理性、佛法等。“万法”指一切事物。南朝宋朱昭之《难顾道士<夷夏论>》:“《金刚般若》,文不踰千,四句所弘,道周万法。”宋苏轼《东林第一代广慧禅师真赞》:“而况於出三界,了万法,不生不老,不病不死,应物而无情者乎。”明汪廷讷《狮吼记·摄对》:“有则万法俱来,无时一丝不挂,贫僧佛印是也。”典
【归一】亦作“归壹”。1.统一;一致。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致化归一,分教斯五。”宋苏轼《申省乞罢详定役法状》:“所贵议论归一。”宋叶适《同安县学朱先生祠堂记》:“及董仲舒稍推明之,与人主意合,则杂家异学始絀,而归壹於孔氏矣。”《元代白话碑集录》附录一《重编百丈清规圣旨》:“教大龙翔集庆寺笑隐长老为头,拣选有本事的和尚,好生校正归一者。”2.犹规矩。元李寿卿《度柳翠》第一折:“我怎生不归一?我是第一个归一的人。”
这句诗谈论了万物归于一体的理念,极具哲学思辨性质。但从韵律上来看,由于“万法”两字放在第一句中,显得有点突兀,整体节奏略差。
意境上,诗句传达了一种宇宙合一的观念,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联想虽然具有诗意,但局限性较强,可能不易被广大读者所理解。
总体来看,这句诗的主题思想诠释了一种高深的哲学观点,但在表达方式上仍有些欠缺。需要更好的韵律和用词的雕琢,以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用词方面,诗人选用了“万法”和“归一”这两个比较抽象的词语,既有一定的哲学含义,又使诗句的意境更为深远。值得称赞的是,诗人尽量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思想。
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尖锐批判、深入社会现实为特点,这首诗的点评也应秉持他的风格,既有透彻的洞察力,也有深情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