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 / 早秋客舍

万物已惊秋——早秋客舍

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wàn wù yǐ jīng qiū

万物已惊秋释义

【万物】◎万物wànwù[universe;allthingsonearth]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万物生光辉。——《乐府诗集·长歌行》善万物之得时。——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反侧于万物。——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万物莫不然。——[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万物】1.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二十餘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唐杜甫《哀江头》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明王守仁《<大学>问》:“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艾青《光的赞歌》三:“太阳啊,我们最大的光源,它从亿万万里以外的高空,向我们居住的地方输送热量,使我们这里滋长了万物,万物都对它表示景仰。”2.犹众人。《宋书·沉文秀传》:“﹝文秀﹞説庆之曰:‘主上狂暴如此,土崩将至,而

【已】1. 止,罢了:学不可以~。死而后~。  2. 表示过去:~经。事~至此。~往。业~。  3. 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忽不见。  4. 太,过:不为~甚。  5. 古同“以”。

【已】《廣韻》羊己切《集韻》《韻會》《正韻》養里切,音以。《玉篇》止也,畢也,訖也。《廣韻》成也。《集韻》卒事之辭。《易·損卦》已事遄往。又《玉篇》退也。《廣韻》去也,棄也。《書·堯典》試可乃已。《論語》三已之。又太也。《廣韻》已,甚也。《孟子》仲尼不爲已甚者。《註》不欲爲已甚,太過也。又《廣韻》過事語辭。《史記·灌夫傳》已然諾。《註》索隱曰:謂已許諾,必使副其前言也。又《類篇》語已也。《增韻》語終辭。《前漢·梅福傳》亦無及已。又踰時曰已而。《史記·高帝紀》已而有娠。又與以通。《荀子·非相篇》人之所以爲人者,何

【惊秋】秋令蓦地来到。唐韦应物《府舍月游》诗:“横河俱半落,泛露忽惊秋。”唐无名氏《落叶赋》:“见一叶之已落,感四序之惊秋。”2.喻迅速凋零衰败。宋蔡襄《方山渡口占》:“江上行人空自愁,壮年双鬢已惊秋。”宋苏辙《次韵王适送张耒赴寿安尉》:“緑鬢惊秋半欲黄,官居无处觅林塘。”典

万物已惊秋用户点评
tx
咫尺天涯

万物已惊秋,自然之景皆透出一丝凉意。俨然山河之间,不禁令人心生敬畏。倾听万籁俱寂,纷繁世界展露出它的素颜。意境深远,引人入胜。

2024-11-26 15:57:26
tx
读心笔记

其次,“已惊秋”,以定语衔接两句,将秋天与万物联系起来。王维以此手法,将秋天的变动注入到万物之中,将静态转化为动态。一切的生命皆在秋风中颤抖,显现出世间百态。这种风格独特的创作手法,使得整句具有豪情壮丽之感。

2024-11-26 15:45:29
tx
气质是句号

“已惊秋”诗意洋溢,意境如诗中所描绘的样子。秋天是个引人入胜的主题,它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更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柔情。而这句诗恰到好处地刻画出了秋天的醉人美景,也唤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024-11-26 15:36:58
tx
寂静的山水

其次,这句诗透露出诗人对秋天的细腻感知。诗中的“已惊秋”不仅揭示了季节变迁,更融入了对秋天气象和景物的描绘。秋天是凉爽而宜人的季节,这种感官上的变化,再加上自然界万物的焕发,使得秋天成为人们怀念和期待的季节。

2024-11-26 15:26:51
tx
恍若初见

听说这句诗的出现像是给我们的文学世界带来了一处蓝天,展现了一次绚丽的焰火表演!用花瓣绽放的那一刹那来形容这句诗简直就不过分!真的太美了,太高冷了!光看这几个字,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大手笔,感受到秋天的魅力,感受到文化的底蕴!不得不说,这句诗把世界读者的心抓住了。

2024-11-26 14:47:16
tx
那个梦

秋意已至,凉风拂面,使得这句诗的意境更加深刻动人。给人以深沉的情感,激发人们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并以此唤起人们对于时光的珍惜与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2024-11-26 14:18:36
tx
MoonlitNight

用“万物已惊秋”这句诗,诗人化身成了一名巡游的诗人,目睹了万物已被惊醒的瞬间,追逐秋天,激情四溢。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是诗人把握瞬间的表现形式的一种尝试。

2024-11-26 14:07:23
tx
忆江南

此句中的“惊秋”对应了秋意已至,万物渐觉生命走向收敛,展示了匆匆而过的时光。人们在感受秋天的美丽的同时,也不由得思考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2024-11-26 14:06:28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