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诗 / 秋雨

漱齿每挹岩泉水——秋雨

平仄:仄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chǐ měi yì shù yán quán shuǐ

漱齿每挹岩泉水释义

【齿】1. 人和动物嘴里咀嚼食物的器官(通常称“牙”):牙~。~腔。~髓。~龈。~冷(笑必开口,笑的时间长了,牙齿就会感到冷。因谓讥笑于人,如“令人~~”)。  2. 排列像牙齿形状的东西:~轮。锯~。梳子~儿。  3. 因幼马每岁生一齿,故以齿计算牛马的岁数,亦指人的年龄:马~徒增(旧时自谦年长无能)。  4. 并列:不~(不能同列或不与同列,表示鄙弃)。  5. 谈到,提及:~及。不足~数。  6. 触:~剑(触剑受刀,指被杀或自刎)。

【齿】〔古文〕《唐韻》《廣韻》昌里切《集韻》《類篇》《韻會》醜止切《正韻》昌止切,音。《說文》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牙,牡齒也。《字彙》上曰齒。下曰牙。《顏師古·急就篇註》齒者總謂口中之骨,主齰齧者也。《周禮·秋官·小司之職》自生齒以上,登於天府。《鄭註》人生齒而體備,男八月,女七月而生齒。又《釋名》齒,始也。少長別,始乎此也。以齒食多者長也,食少者幼也。又《爾雅·釋詁》齯齒,壽也。註:齒墮更生細者。通作兒。《詩·魯頌》黃髮兒齒。又年也。又列也。《左傳·隱十一年》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杜註》齒,列也。《

【每】1. 指特定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或一组:~人。~回。~组。  2. 指特定范围内逐一出现的任何一次:~战必胜。~况愈下。  3. 虽:“~有良朋,况也永叹”(虽有良朋好友,危难之时也只能为之长叹)。  4. 古同“们”,中国宋元代口语。

【每】《唐韻》武罪切《集韻》《韻會》母罪切《正韻》莫賄切,音浼。《增韻》常也,各也,凡也。《三蒼》曰:每,非一定之辭。《詩·小雅》每懷靡及。《莊子·外物篇》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郭象註》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又雖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詩·小雅》每有良朋。《箋》言雖有良朋也。又貪也。《前漢·賈誼傳》衆庶每生。《註》孟康曰:每,貪也。《敘傳》致死爲福,每生作旤。又姓。每當時,漢人。見《印藪》。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佩切,音妹。數也。一曰田美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註》每有枚

【挹】1. 舀,把液体盛出来:~取。~彼注兹。~注(喻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  2. 拉。  3. 古同“抑”,抑制,谦退。  4. 古同“揖”,作揖。

【挹】《唐韻》於汲切《集韻》乙及切,音邑。《說文》抒也。《廣韻》酌也。《詩·小雅》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又《大雅》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又《唐韻》伊入切《集韻》《韻會》《正韻》一入切,音揖。義同。又通揖。《荀子·議兵篇》湯武之誅桀紂,拱挹指麾。又通抑。《後漢·光武帝紀》情存損挹,推而不居。《荀子·宥坐篇》挹而損之。《註》挹,退也。

【漱】◎ 含水荡洗口腔:~口。洗~。盥~(洗手或漱口)。 典

【漱】《唐韻》所右切《集韻》所救切,音瘦。《說文》盪口也。《禮·內則註》以水曰漱。又澣也。《禮·內則》冠帶垢和灰請漱。《註》手曰漱。又《公羊傳·莊二十二年》臨民之所漱浣也。《註》無垢加功曰漱。又齧也。《馬融·長笛賦》秋潦漱其下趾。又《廣韻》疎奏切《集韻》《韻會》《正韻》先奏切,音瘶。又《集韻》《正韻》先侯切,音鎪。義同。

【岩】1. 高峻的山崖:~壁。~壑。  2. 构成地壳的石头:~石。~洞。~浆。~层。熔~。  3. 险要,险峻:~险。~邑。  4. 山洞:中空成~。~居穴处。

【岩】《正字通》俗嵒字。巖俗省作岩。(巖)《唐韻》五銜切《集韻》魚銜切《韻會》疑銜切《正韻》魚咸切,音嵒。《說文》岸也。从山嚴聲。《增韻》石窟曰巖,深通曰洞。 一曰險也。《左傳·隱元年》制巖邑也。《公羊傳·僖三十三年》殽之嶔巖,文王所避風雨也。又嶃巖,高峻貌。《司馬相如·上林賦》嶄巖嵾嵳。又巖廊,殿廡也。《漢武帝·策賢良制》虞舜之時,遊於巖廊之上。又地名。《書·說命》說築傅巖之野。《傳》傅巖,在虞虢之閒。又《集韻》魚杴切《韻會》疑杴切,音嚴。巖巖,高貌。《詩·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又《正字通》本作嚴。亦作巖

【泉水】uánshuǐ(1)[spring]∶从地里涌出的水;自然泉水(2)[wellstrand]∶从涌泉流出来的溪流

【泉水】出来的水。《诗·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后汉书·五行志三》:“安帝永初元年冬十月辛酉,河南新城山水虣出,突坏民田,坏处泉水出,深三丈。”唐王维《戏题盘石》诗:“可怜盘石临泉水,復有垂杨拂酒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这总是市井之夫做出来的,天下的泉水,叫他辱没尽了。”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五章:“我一打开收音机,一听播音员的声音,简直比最美的音乐还要好听,比最清凉的泉水还要解渴。”

漱齿每挹岩泉水用户点评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