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平一東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tóng|tòng chǔ chù shuǐ yuǎn shān cháng
【同】1.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 2. 共,在一起(从事):共~。~学。~步。殊途~归。~舟共济。 3. 和,跟:~流合污。 4. 姓。 | ◎ 〔胡~〕见“胡”。
【同】《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又《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又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又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又《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又《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
【处处】hùchù(1)[everywhere]∶在各个地方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陶渊明《桃花源记》(2)[inallrespects]∶在各个方面处处严格要求自己(3)[allover]∶在所有地方神州处处掀起建设祖国的浪潮
【处处】居。《诗·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郑玄笺:“京地乃众民所宜居之野也,於是处其当处者,庐舍其宾旅。”朱熹集传:“处处,居室也。”各处;每个方面。《汉书·游侠传·原涉》:“自哀平间,郡国处处有豪桀,然莫足数。”宋苏轼《残腊独出》诗之一:“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这毛病人人易犯,处处皆同。”郁达夫《过去》:“老二的活泼,在她的行动、言语、嬉笑上,处处都在表现。”
【水远山长】1.同“水远山遥”。元张可久《水仙子·归兴》曲:“云莽莽冯公岭,浪滔滔扬子江,水远山长。”明刘基《长相思》词:“山悠悠,水悠悠,水远山长处处愁,那堪独倚楼。”2.谓山河辽阔。后蜀欧阳炯《南乡子》词之一:“日暮江亭春影渌,鸳鸯浴,水远山长看不足。”
这句诗通过对水与山的对比,展示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水与山分别代表了虚与实、柔与刚的两个极端。然而,正是因为相互的呼应和相伴,才使得人与自然之间有了无法割舍的关联。人们通过饱览水山之美,得以领悟到自然界万物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水远山长处处同》这句诗凭借着简单而凝练的语言,以及自然景象的描绘,成功地传达了水与山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紧密交融。这种卓越的艺术成就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追求,也让读者在欣赏中产生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思考。
接下来的"处处同"则进一步强调了水与山的相通性。无论是潺潺流水还是巍峨高山,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中,都彰显着相同的气质和特点。正如水与山共存于大自然一般,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相同的坚韧、深沉和宏伟。
这句诗以简练有力的语言,以及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深邃的氛围。读者在诗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宽广的河流和高大的群山的存在。这充满诗意的景象,不仅给人以美感享受,更引领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存在。
《水远山长处处同》这句诗,以简洁而质朴的笔墨,展现出水与山的共通之处。首句以"水远山长"形象地描绘了水与山的广袤景象,仿佛山即水,水即山。此句以刚柔相济的手法,将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读者在心灵深处感受到水与山的至交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