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平十一模
平仄:仄 仄 仄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cáng|zàng bèi|pī hū|hú|hù mǎ 4 shī 2 suǒ yǐ
【藏】1. 隐避起来:埋~。包~。~奸。~匿。隐~。蕴~。~污纳垢。 2. 收存起来:收~。~品。~书。储~。 | 1. 储放东西的地方:~府。宝~。 2. 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大~经。三~(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 3.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等省:~族。 4. 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简称。 5. 古同“臟”。
【藏】〔古文〕匨《唐韻》昨郞切《正韻》徂郞切,音鑶。《說文》匿也。《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又蓄也。《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又兹郞切,音臧。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註》藏莨,草中牛馬芻。又才浪切,音臓。《禮·月令》謹蓋藏。《晉語》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又與臓通。《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註》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疏》正藏五者,謂心、肝、脾、肺、腎,氣之所藏。《白虎通》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 《說文》《漢書》通用
【被】1. 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子。~单。棉~。毛巾~。羽绒~。~褥。 2. 盖,遮覆:~覆。泽~后世(恩惠遍及后代)。 3. 遭遇,遭受:~灾。~难(nàn)。 4. 介词,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他~(老板)辞退了。 5. 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动。~告。~批评。~剥削。 | ◎ 古同“披”,覆盖。
【被】《唐韻》皮彼切《集韻》《韻會》部靡切,音罷。《說文》寢衣也。《釋名》被,被也,被覆人也。《傅被銘》被雖溫,無忘人之寒。無厚于己,無薄于人。又《唐韻》皮義切,音髲。覆也。《詩·大雅》天被爾祿。《箋》天覆被女以祿位,使祿福天下。又及也。《書·堯典》光被四表。又表也。《儀禮·士昏禮》笲緇被纁裹加于橋。又具也。《戰國策》械器被具。又帶也。《前漢·韓王信傳》國被邊,匈奴數入。又加也。《前漢·高帝紀》高祖被酒,夜徑澤中。《註》爲酒所加也。又把中也。《周禮·冬官·廬人》凡爲殳,五分其長。以其一爲之被而圍之。又負也。《後
【糊】◎ 涂抹或粘合使封闭起来:~了一层泥。 | 1. 粘合,涂附:裱~。~墙。~窗户。 2. 粥类:~口。 3. 〔~涂〕a.不明事理;认识模糊混乱,如“他太~~了”;b.内容混乱的,如“~~账”。 4. 同“煳”。 | 1. 像粥一样的食物:面~。辣椒~。 2. 欺骗,蒙混,敷衍:~弄。
【糊】《廣韻》戸吳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音胡。《說文》黏也。又《篇海》煑米及麫爲粥。《宋正考父鼎銘》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又模糊,漫貌。《杜甫詩》駞背錦模糊。又《字彙補》許骨切,音忽。《金壷字考》糊塗,音忽突。 《說文》本作。或作。《集韻》或作。亦作、。又作、。
【马】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2. 大:~蜂。~勺。 3. 姓。
【马】〔古文〕《唐韻》《正韻》莫下切《集韻》《韻會》母下切,麻上聲。《說文》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玉篇》黃帝臣相乗馬。馬,武獸也,怒也。《正韻》乗畜。生於午,稟火氣。火不能生木,故馬有肝無膽。膽,木之精氣也。木臓不足,故食其肝者死。《易·說卦傳》乾爲馬。《疏》乾象天,天行健,故爲馬。《春秋·說題辭》地精爲馬。《春秋·考异記》地生月精爲馬。月數十二,故馬十二月而生。《周禮·夏官·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又《校人》掌王馬,辨六馬之屬。凡大祭祀,朝觐,會同,毛馬而頒之。
【智】◎ 聪明,见识:~力。~慧。~商。~育。~能。~谋。才~。机~。理~。明~(a.考虑问题周到、严密;b.有远见)。足~多谋。利令~昏。
【智】〔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知義切,音置。同。或作智。《說文》識詞也。从白从亏从知。○按經典相承作智。《釋名》智,知也。無所不知也。《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謂之智。○按經典或通用知。又姓。《廣韻》晉有智伯。
【师】1. 教人的人:老~。导~。~傅。~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 )为人~。 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医~。技~。 3. 效法:~法古人。 4. 榜样:~范。 5.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母。~兄。~弟。~妹。 6.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禅~。 7. 军队:会~。出~。 8.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长。~座。 9. 一国的首都:京~。 10. 姓。
【师】〔古文〕《唐韻》疏夷切《集韻》《韻會》霜夷切《正韻》申之切,音獅。《爾雅·釋詁》衆也。《釋言》人也。《郭註》謂人衆也。又天子所居曰京師。《詩·大雅》惠此京師。《公羊傳·桓九年》京師者,大衆也。又《說文》二千五百人爲師。《周禮·地官》五旅爲師。《註》二千五百人。《詩·大雅》周王于邁,六師及之。《傳》天子六軍。《疏》春秋之時,雖累萬之衆,皆稱師。詩之六師,謂六軍之師。《易·師卦註》多以軍爲名,次以師爲名,少以旅爲名。師者,舉中之言。又《玉篇》範也。敎人以道者之稱也。《書·泰誓》作之師。《禮·文王世子》出則有師
【涂】1. 使颜色或油漆等附着在上面:~饰。~漆。~抹。 2. 乱写:~鸦。 3. 用笔抹上或抹去:~改。~窜。~乙。 4. 泥泞:~炭。 5. 河流或海流夹杂的泥沙在地势较平的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成的浅海滩:海~。滩~。 6. 同“途”。 7. 姓。
【涂】《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同都切,音徒。水名。《說文》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澠。又水名。《水經注》涂水,出陽邑東北大嵰山。又溝涂也。《周禮·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涂。《註》涂容乗車一軌。又同塗。《周禮·夏官·司險》設國之五溝五涂。《註》五涂徑畛。涂,道路也。又堂涂也。《爾雅·釋宮》堂涂謂之陳。《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堂涂十有二分。《註》謂階前。若今令甓祴也。《疏》令甓。塼也。祴,塼道也。又《玉篇》涂涂,露厚貌。又《爾雅·釋天》十二月爲涂月。又石名。《山海經》箕尾之山多涂石。又《廣韻》直魚切
【所以】◎所以suǒyǐ(1)[so;therefore]∶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因为刻苦训练,所以成绩提高很快(2)[shouldbe;haveto]∶指实在的情由或适当举动忘乎所以(3)[use]∶所用;用来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4)[reason;origin]∶原因;缘故故今具道所以。——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所以】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唐韩愈《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红娘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黄河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