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平三鍾
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 zhòng|chóng hán lù sù qiū
【重】1. 分(fèn)量较大,与“轻”相对:~负。~荷。~量(liàng )。~力。举~。负~。 2. 程度深:~色。~病。~望。~创。 3. 价格高:~价收买。 4. 数量多:~金聘请。眉毛~。~兵。 5. 主要,要紧:~镇。~点。~任。~托(国家重大的托付)。~柄。 6. 认为重要而认真对待:~视。尊~。器~。隆~。 7. 言行不轻率:慎~。自~。 | 1. 再:~复。~申。~版。~沓(重复繁冗)。~阳。~逢。 2. 〔~庆〕地名,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 3. 层:~叠。~霄。
【重】〔古文〕《唐韻》柱用切《集韻》《韻會》儲用切,音緟。《說文》厚也。《增韻》輕之對也。《易·繫辭》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禮·王制》輕任幷,重任分。又《廣韻》更爲也。《博雅》重,再也。又難也。《戰國策》臣之所重處重留也。《註》重,猶難也。《前漢·淮南王傳》文帝重自切責之。《註》如淳曰:重,難也。又貴也。《戰國策》張儀之殘樗里疾也,重而使之。《註》重,猶貴也。又尊也。《禮·祭統》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註》重,猶尊也。又尚也。《禮·緇衣》臣儀行不重辭。《註》重,猶尚也。《疏》爲臣之法,不尚虛華之
【寒露】◎寒露Hánlù[ColdDew(17thsolarterm)]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0月8日或9日
【寒露】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十月八日或九日。《逸周书·时训》:“寒露之日,鸿鴈来宾。”《国语·周语中》“夫辰角见而雨毕”三国吴韦昭注:“见者,朝见东方建戌之初,寒露节也。”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干部新风》:“每年搭桥的时间是寒露以后--早了水大,迟了水凉。”2.严寒和露水;寒凉的露水。《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帝以苍冒涉寒露,遣謁者赐貂裘,及太官食物珍果,使大鸿臚竇固持节郊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
【素秋】1.秋季。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汉刘桢《鲁都赋》:“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於水游。”唐杜甫《秋兴》诗之六:“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宋欧阳修《清商怨》词:“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清唐孙华《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二:“三年客里逢朱夏,一月天边盼素秋。”朱德《感事八首用杜甫<秋兴>诗韵·战局时局》:“兴安岭下楚江头,万里烽烟接素秋。”参见“素商”。2.比喻衰老、迟暮。晋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之三:“予涉素秋,子登青春;愧无老成,厠彼日新。”南朝梁江淹《杂体
素秋寒露重,含蓄而典雅,赋予了秋天独特的韵味。"素"字古雅,表现出秋天的朴实之美。"寒露"一词,古人用以形容秋天的凉意。"重"一词,则更强调秋天之寒冷,可感受到阵阵凉意渗透着心扉。整句展现出了秋天的冷冽之美。
这句诗“素秋寒露重”真的是太符合现在的天气了!就像我这个学期的作业一样重,简直是让人窒息!
素秋寒露重,诗中描绘了秋季的寒意。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也是寒冷的季节。"素秋"一词,表达出秋天的朴素和古朴之感。"寒露重"揭示出秋天的寒冷,寒露的形容词"重",形容秋天的雨水渐渐凝重,寒意逼人。此句在形容上给人一种朴实清秀的冷意。
句中的「重」字可见作者对季节变迁的细致观察,用字金贵,意境逼真,读至寒露二字,不禁让人感到一丝凉意触动了内心,颇有凋零之感。这种冷冽之感,引发读者对秋天的思考与联想,有一种令人迷恋的美与哲理的独特。
素秋寒露重,这是一句极具韵律之美的诗句。"素"字饱含内涵,不仅表示了秋天的纯洁美感,还呼应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寒露重”描绘了秋天初露寒气的氛围,露水稀疏尽显古时秋冷之意。整个句子读来清新雅致,令人心旷神怡。
这句诗在表达的同时也蕴含了对秋天的思考。素秋是指秋天的素净,寒露则表达了秋天的严寒,露水重的意思是指秋天露水的浓重。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厚重和素净之美,令人陶醉其中。
哇!这句诗太有文字功力了!用两个字诠释了秋天的寒气厚重,比我的电脑还厚重好几倍!
素秋寒露重,一言尽赞秋之韵味。"素"字词义深远,蕴含着秋天的朴素之美,与现代繁杂纷扰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寒露重"则透露出秋季的寒冷和湿冷之感。诗中不仅描绘出秋天的景象,更传达出人们对秋天生活的感受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