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下平二十一侵
平仄:仄 仄 仄 平
拼音: wǒ zì xīn tiáo|diào|zhōu
【我】◎ 自称,自己,亦指自己一方:~们。~见(我自己的看法)。~辈。~侪(我们)。自~。~盈彼竭。
【我】〔古文〕《唐韻》五可切《集韻》《韻會》語可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又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又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又《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又《韻補》叶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又叶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篆文我。
【自】1. 本人,己身:~己。~家。~身。~白。~满。~诩。~馁。~重(zhòng )。~尊。~谦。~觉(jué )。~疚。~学。~圆其说。~惭形秽。~强不息。 2. 从,由:~从。~古以来。 3. 当然:~然。~不待言。~生~灭。放任~流。 4. 假如:~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自】〔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韻》從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疏》自,由也。《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傳》自,從也。又《玉篇》率也。又《廣韻》用也。《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傳》自,用也。《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又自然,無勉强也。《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又《集韻》己也。《正韻》躬親也。《易·乾卦》
【心】1.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 2.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 3.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心】《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玉篇》《廣韻》訓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又本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註》得氣之本也。《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詩序》情動于中。
【调】1. 搭配均匀,配合适当:~和。~谐。风~雨顺。饮食失~。 2. 使搭配均匀,使协调:~配。~味。 3. 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停。~处。 4. 调剂:以临万货,以~盈虚。 5. 调理使康复:~养。~摄。 6. 调教;训练:有膂力,善~鹰隼。 7. 挑逗;戏弄:~笑。~情。~戏。酒后相~。 | 1. 乐曲;乐谱:曲~。采菱~。 2. 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五声~式。 3. 语音上的声调:~号。~类。 4. 说话的腔调:南腔北~。 5. 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两人人
【调】《唐韻》徒遼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音迢。《說文》和也。《玉篇》和合也。《詩·小雅》弓矢旣調。《禮·月令》仲夏調竽笙竾簧。又《韻會》揉伏也。《史記·秦本紀》大費佐舜調馴鳥獸。又《正字通》嘲笑也。《世說》王丞相每調之。又《廣雅》欺也,啁也,譀也,出買也。又《莊子·齊物論》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註》樹上枝葉搖動之形。又官名。《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又姓。《廣韻》周禮有調人,其後氏焉。又《廣韻》《集韻》《韻會》張流切,音輈。朝也。《詩·周南》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毛傳》調,朝也。又
观此句,不难发现古诗中“自”字之运用多见。自以为真凭自己的心境,处世态度仍需以人心为本,范围以及因素则不尽相同。如《孟子·尽心下》言:“尽心下者,无他乎!可以此詟、可以彼詟。”可见古代博学之士,亦常以“自调”之事为畅谈话题。故此句令人展开思索,强调审美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实有引人回味之余味。
这句“我自调心”乃是大言不讳之诗句。观其字义,谓望己之心,自行调理。然自观世人多为染慾之辈,深陷尘俗之中,反思自身,悲从中来也。尤有人云:“推而行之,者难于一身。”此言未尝不然。故此行动非易事也。所幸此句以一阕示之,简而明,不胜古雅之气。
此句语言之精练,实让人为之倾倒。以“调”字为中心,谓调适、调理、调治之义。此调者非调音、调色之调,乃指心意之调整也。人之心多时无法自拔于溺爱、忿怒、嫉妒之中,以致行为褒贬难明。然此句令人戚戚然,甚有戒言之意,似与《尚书》中“饮酒寻欢,无乐不为”之言遥相对应。
“我自调心”,写出度己之心,使之迎合人情喜好之态度。在今之社会,人多崇尚个人主义,只求自我满足,毫不顾及他人之心思。此句表达出一种审美观念:即心境平和,自然引人倾慕。问题在于,百善孝为先,世道艰危,当我们谈及“我自调心”之时,又当如何处置他人心意,与自身之调心平心态度相契合?于是,我们有了更多思考之余地。
再观其字面意思,稍有变通,则可有更多解读空间。若以“自调”定义为主观自发之行为,则在调治他人之余,亦可谈及修身立德之事。儒家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谓个体修身齐家之后,可为国家社会做更多贡献。此句(“我自调心”),可谓指导个人的整体修养,以融众人之心,进而调整社会风气。故此一句又可作为教化口号,号令世人慎思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