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仄 平 仄 仄
拼音: hū fǎn zhào xié rì
【忽】1. 粗心,不注意:~视。疏~。~略。玩~职守。 2. 迅速,突然:~而。~然。~地。~高~低。 3. 长度和重量单位(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微(极言细微)。微~其微。
【忽】《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骨切,音笏。《說文》忘也。忽忽不省事也。《晏子春秋·齊役者歌》忽忽矣,若之何。又《廣韻》倏忽也。《爾雅·釋詁》盡也。《註》忽然盡貌。《左傳·文五年》臯陶庭堅,不祀忽諸。又滅也。《詩·大雅》是絕是忽。《傳》忽,滅也。又《集韻》輕也。一蠶爲一忽,十忽爲一絲。《劉德曰》忽,蜘蛛網也。又慢忽也。《後漢·崔駰傳》公愛班固而忽崔駰。又忽荒,空無著也。《賈誼·服賦》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又姓。明有忽忠,忽明。又通作曶。《前漢·揚雄傳》時人皆曶之。《註》與忽同。又仲忽,人名。《前漢·古今
【反照】◎反照fǎnzhào[reflection]光线反映照射在湖面霞光的反照下,船上的一切都洒满金辉
【反照】1.返回映照。汉王充《论衡·订鬼》:“卧、病及狂,三者皆精衰倦,目光反照,故皆独见人物之象焉。”2.夕阳的返光。唐贾岛《宿慈恩寺郁公房》诗:“反照临江磬,新秋过雨山。”宋沉括《梦溪笔谈·书画》:“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峯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明袁宗道《大别山记》:“余住山中,饱看二日,朝则炊烟,暮则反照,浓淡掩映,备诸变态。”
【斜日】斜的太阳。南朝梁简文帝《纳凉》诗:“斜日晚駸駸,池塘生半阴。”宋王安石《杏花》诗:“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墻斜日数枝红。”清纳兰性德《南乡子》词:“飞絮晚悠颺,斜日波纹映画梁。”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行人於斜日将堕之时……涕不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