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仄 仄
拼音: 4 chǔ|chù xīn xíng
【灭】1. 火熄:熄~。 2. 消失,丧失:~口。~亡。不可磨~。~族(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犯罪,株连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亲属,都被一起杀掉)。 3. 淹没:~顶之灾。
【灭】〔古文〕《唐韻》亡列切《集韻》莫列切,音搣。《說文》盡也。《周禮·夏官》大司馬九代之,灋外內亂,鳥獸行,則滅之。《註》毀其宗廟社稷曰滅。又沒也。《易·大過》過涉滅頂。又火熄也。《書·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又《韻補》叶明祕切,音媚。《曹植·夏啓讚》大戰于甘,有扈以滅。威振諸侯,元功克乂。
【处】1. 居住:穴居野~。 2.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3.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4. 决定,决断:~理。 5.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6. 止,隐退:~暑。 | 1. 地方:~~。~所。 2. 点,部分:长(cháng )~。好~。 3.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网
【处】《唐韻》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音杵。《玉篇》居也。《詩·王風》莫或遑處。又止也。《詩·召南》其後也處。 《廣韻》留也,息也,定也。又居室也。《詩·大雅》于時處處。又歸也。《左傳·襄四年》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又分別也。《晉書·杜預傳》處分旣定,乃啓請伐吳之期。又制也。《晉書·食貨志》人閒巧僞滋多,雖處以嚴,而不能禁也。又姓。《前漢·藝文志》《處子》九篇。《師古註》《史記》云:趙有處子。《廣韻》《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又州名。《一統志》晉屬永嘉郡,隋置處州。又《廣韻》讀去聲,昌據切。
【心行】施仁德而不表露于外。《管子·形势》:“见与之交,几於不亲;见哀之役,於不结;见施之德,几於不报;四方所归,心行者也。”尹知章注:“心行而不见,则四方归之。”《管子·形势解》:“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2.佛教语。变动不居之心。心以流行于事相为作用,故称。《法华经·方便品》:“佛知彼心行,故为説大乘。”唐白居易《爱咏》诗:“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坐倚绳牀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3.犹品行。《北史·祖珽传》:“孝徵心行虽薄,奇略出人,缓急真可冯仗。”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二:“仁皇帝每曰‘
再者,“心行处灭”呼之欲出,似映射人生沉浮。路途若遇长夜漫漫,心行若丧才尽数灭散。言中深意,似提醒世人,勿妄心行之灭也。
“心行处灭”的诗句言简意赅,寥寥数字间蕴含深远哲理。诗人通过剖析人心的动态变化,展示了生活的无常和虚妄。人们应当明白,凡事总是有始有终,世间万物皆如浮云般瞬息而过。这种悟透了人生真相的雅言,在言辞简约中别有一番妙境。
这句诗言辞简短,字字珠玑,总结了人生境遇的真谛。人的心灵思绪犹如行走之踪,浮沉不定。然而,一切都将终结于虚无。作者通过这句诗让人领悟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引人深思。这一哲学思考,折射出古人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最后,“心行处灭”,寓意深远。心与行无不一体,如夜色相融。若前者被忽视,后者亦当寻求平衡之法。此诗用意奥妙,使人回思,不堪一击。
《心行处灭》是一句含深意的诗句。其中的“心行”指的是人的内心感受和行为表现,“处灭”则暗示了经历的终结和消失。这句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人世间所有事物均是短暂无常的真理,启示人们应以无欲无求、超脱世事的态度对待一切。此诗可谓情义兼备,既有哲理思考,又有审美情感。
此句亦可解读为心行凋零之意,迷惑人心之深。人之心电,若将其行止之术荒废,则堕入愚昧之境,惘然无辜。实则,警示之意层层嵌套,引发人们省思。
从词义上看,诗人或许寓意亦蕴含对心行处的审视和剖析。择友如择己,心与行皆为人格塑造之因。意味着心行之处亦或泯灭。
此诗妙在通过两个字“心行”,道出了人与世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行为总是受心灵引导,如果内心烦乱,行为也难得安稳。而灭与终结的妙用,则使诗句更加鲜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万物无常的真理。整齐而简练的诗句构成,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深厚思想和诗文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