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míng shì láng xū qiú
【铭】1. 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刻。~文。~志。墓志~。座右~。 2.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永志不忘:~记。~心。~骨。~诸肺腑(喻永记)。 3. 中国古代用于铭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种文体,如《文心雕龙》有《铭箴》篇。
【铭】《唐韻》莫經切《集韻》《韻會》忙經切,音冥。《說文》記誦也。《集韻》志也。《釋名》銘,名也,記名其功也。《又》述其功美,使可稱名也。《禮·祭統》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註》銘,謂書之刻之,以識事者也。《禮·大學》湯之盤銘曰。《註》銘,銘其器以自警之詞也。又《禮·檀弓》銘,明旌也。《周禮·春官·小祝》設熬置銘。《註》銘,今書或作名。鄭云:銘,書死者名于旌。
【侍郎】郎shìláng[assistantminister]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兵部侍郎汉
【侍郎】古代官名。秦汉郎中令的属官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秦官,掌官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謁者……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无员……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清赵翼《陔馀丛考·侍郎郎中》:“葢本执兵侍卫者。侍郎之官,至汉始有。”2.古代官名。汉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后称侍郎。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清雍正时,递升至正二品,
【须求】求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须求趋竞,不顾羞惭。”王利器集解:“须求,《少仪外传下》作‘干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