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仄 仄
拼音: dǐ zhù zhōng liú
【砥柱】◎砥柱dǐzhù[DiZhu,Mountain]山名,位于河南三门峡以东黄河急流中,形象像柱
【砥柱】亦作“砥砫”。1.山名。又称厎柱山、三门山。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当黄河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文选·宋玉<高唐赋>》:“交加累积,重迭增益,状若砥柱,在巫山下。”李善注:“砥柱,山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明何景明《渡河》诗:“洪源下积石,砥柱屹嵯峨。”清金农《东冈望砥柱山》诗:“砥柱高峰儼帝囷,每于檐隙挹鲜新。”2.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宋陈
【中流】◎中流zhōngliú(1)[midstream]∶水流的中央;渡程中间大石当中流。——宋·苏轼《石钟山记》使船保持在中流驶行(2)[midstream]∶江河的中段长江中流(3)[medium]∶中等
【中流】1.犹中道,正道。《荀子·礼论》:“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王先谦集解:“中流,犹中道。”章炳麟《新方言·音表》:“钱大昕者,可谓得其中流矣;戴震者,可谓会其玄极矣;何秋涛等,盖无讥焉。”2.江河中央;水中。《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唐张祜《题润州金山寺》诗:“树影中流见,鐘声两岸闻。”清李渔《怜香伴·赐姻》:“几曾见从井救人,人岸先登,自己反沉中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到中流击水,浪遏
他们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功利,而是为了社稷家邦的安宁和发展。对于他们而言,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才是最重要的。他们的力量源于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标杆人物。
读《中流砥柱》,仿佛置身于那个改革前夕的时代,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创作激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尽焦虑。
然而,中流砥柱之作充满哲理深意,同时亦寓象征之功用。不难看出,此句诗立意高明,意义异常丰富。
综上所述,“中流砥柱”之诗表达了对于正直与坚定人物的赞许之情,以及对社会秩序与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中流砥柱之人,因其不忘初心,坚守信念而闻名于世。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予其他人动力和方向,如同舟行中唯一坚实的支持。
愿读者与笔者一同品读此句,切勿仅将其解读为平淡之景,更应从字面中领悟其中蕴含的隐喻之美。
《中流砥柱》,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于中流砥柱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韵律独特,虽是四字句,却以单音板韵为主,节奏紧密。
另外,中流砥柱者若以国家为中心,则意味着国家需要正直者来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共道德。只有以中流砥柱为中心,国家才能稳如磐石,百姓得以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