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 / 一百五日夜对月

斫却月中桂——一百五日夜对月

平仄:平 仄 仄 平 仄

拼音: què zhuó yuè zhōng guì

斫却月中桂释义

【却】1.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2. 退还,不受:盛情难~。  3.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4. 去掉:失~。了(liǎo)~。

【却】《唐韻》俗卻字。(卻)《唐韻》去約切《集韻》《韻會》《正韻》乞約切,羌入聲。《說文》節欲也。从卩,谷聲。《增韻》止也,不受也。《孟子》卻之爲不恭。又《廣韻》退也。《前漢·袁盎傳》引卻愼夫人坐。《註》蘇林曰:卻謂而退之也。又《儀禮·士昏禮》啓會,卻于敦南。《疏》卻,仰也,謂仰於地。《韻會》俗作却。又訛作。

【斫】◎ 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伐。~丧(sàng )(喻摧残、伤害,特指因沉溺酒色而伤害身体)。

【斫】《唐韻》之若切《集韻》《韻會》職略切,音灼。《說文》擊也。《玉篇》刀斫。《後漢·呂布傳》拔戟斫機。《枚乗·七發》使琴摯斫斬以爲琴。又《揚子·方言》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爲無知,謂之聑,或謂之斫。《註》斫,郗斫頑直之貌,今關西語亦皆然。又姓。《廣韻》漢複姓有斫胥氏,何氏姓苑云:今平陽人。又《集韻》尺約切,音婥。硸斫,不解悟貌。

【月中桂】传说谓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名吴刚,学仙有过,谪令常斫桂树,树创随合。事见《初学记》卷一引晋虞喜《安天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唐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诗:“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后以为科举应试中式的典实。唐许浑《下第贻友人》诗:“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幸天子开贤路,因而赴帝里,也已高攀月中桂。”汉

斫却月中桂用户点评
tx
人生感叹

从意境上看,这句诗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的心愿,但现实却常常令人心灰意冷。月中桂作为诗句的象征,让人在追求美好时,不禁感到珍贵的美好如同月中桂那般易逝。

2025-02-17 15:58:30
tx
华丽如风

这句诗以斧劈桂树的动作作为形象描绘,显露出一种无畏的精神气概。桂树在中国文化中多被视为吉祥之物,而用这样激烈的方式来表现,犹如在告诫人们,就算天上桂树再美,也不能放松斗争,必须保持斩斧的锋芒。这种深沉、豪放的意境,与鲁迅作品中广泛体现的反抗与批判精神相呼应。

2025-02-17 15:39:50
tx
青蝶音画梦

这句诗以斫却桂树为题材,意境深邃,犹如回响在夜空中的钟声,既有宏伟的气势,又有内敛的沉思。诗句简约而意味深长,通过斩斧的动作,展现出桂树的坚韧与威仪。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深切向往和不懈追求。这种朴实而发人深省的表达方式,与鲁迅作品中的思考与思辨精神既相契合,又有独特之处。

2025-02-17 15:27:48
tx
风入情弦

斫却月中桂,典雅之句。用写月中桂的形象来表达诗人赞美有才华的豪杰之意,深得我的赞赏。但令人遗憾的是,诗人未加以立意,仅仅停留在形象描绘之上,颇感勉强。

2025-02-17 15:27:06
tx
江山如画

这句诗以斧劈桂树的形象为切入点,展示了桂树美丽却难以触及的一面。诗中所描述的桂树在月光之中的绚丽光辉,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弦。同时,斫却的动作也提醒我们,美的背后常常需要艰苦的努力和牺牲。这种以意象勾勒意境的手法,与鲁迅作品中情感的深沉与复杂相呼应。

2025-02-17 15:21:57
tx
旅人的心声

诗句中的“斫却”这一用词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犹如一把锋利的斧头砍落在月中桂上,使人感到一种残酷的破坏之美。这种对比使得诗句独具韵律之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5-02-17 15:21:42
tx
碧云轩

斫却月中桂,形象独特。诗人巧妙地将月中桂与才华之人相联系,展现了才子佳人的惺惺相惜之态,颇具诗情画意。但可惜的是,诗人未进一步展开,令人对后续情节产生无限遐想之情。

2025-02-17 14:59:15
tx
幽谷飞鸟

诗句“斫却月中桂”,意境深远,有所发问。漫步于月下,尽收月中桂的清香,暗合才华者之难觅。若修词藻,铺陈文采,将更臻完美。难得一见的佳作。

2025-02-17 14:26:57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