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èn问liú刘shí十jiǔ九
lǜ绿yǐ蚁xīn新pēi醅jiǔ酒,hóng红ní泥xiǎo小huǒ火lú炉。
wǎn晚lái来tiān天yù欲xuě雪,néng能yǐn饮yī一bēi杯wú无?
问刘十九注释
(1)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 刘二十八实际就是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诗人、白居易的密友刘禹锡,因其在同辈族人中排行二十八,故又名刘二十八。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白居易二十八岁时就考中进士,一举成名,十分得意。诗作多有豪气和对世事的抨击,直到四十四岁被贬为“江州司马”时,他的生活和创作上来了一个大转换。在沉郁中,他寄情山水,诗作才渐转为不问世事的风格,到了晚年时隐居洛阳,最终皈依佛教,潜心修行。本文选自《白氏长庆集》。 《问刘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天晚欲雪,思念旧人”时所作。也有人误认为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但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可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
(2)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没有过滤的酒。 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3)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4)无:么,吗。
问刘十九简介
《问刘十九》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问刘十九》是一首五言绝句,作为篇幅和字数最少的一种诗体,如何以少纳多,是最值得作者和读者考量的问题。此诗堪称典范。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其间脉络十分清晰。从层次上看,首句先出酒,二句再示温酒之具,三句又说寒天饮酒最好,末句问对方能否来共饮,而且又点破诗题中的“问”字。从关系上看,首末句相呼应,二三句相承递。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最后一句写出了诗人对好友的情感。让好友喝酒有几点,一是新酿的酒很诱人,二是天气变冷,喝酒取暖。
诗人白居易用短短的二十个字,巧妙的勾画了新酒,火炉,黄昏,冬天的场面,突出了想友,邀友的情感。头一句"绿蚁新醅酒"着重一个"新"字,"绿蚁"是酿酒用的曲子,曲子还没来得及滤出就要喝,可见酒之新的程度。二句"红泥小火炉",红泥是一种陶土,也就是用陶土烧成的小炉子,而这小炉子炉火正旺,至于是炖,煮,还是牛,羊,狗肉,还是木耳,豆付,由读者根据自已喜爱去遐想,足以勾起人们的食欲。第三句"晚来天欲雪"本句中的晚字可以理解为晚上也可以理解为夜间,天欲雪指天阴沉沉的样子要下雪。第四句"能饮一杯无?"作者在这句把他要抒发的感情。集中到一起,出现一个高潮,因为前三句为这一句做衬托,酒,火炉,寒冷的晚上正适合喝酒。诗人请人喝酒不是命令性,出于对人的尊敬采用探问的口气,足以显古代君子风度。
开怀畅饮,倾吐心声,互为知己,相见恨晚。酒后荼余,谈经说法,趁夜色,迎风雪,暖融融,踏雪歌中行,不正是唱出另一番心情的"风雪夜归人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问刘十九译文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
&&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 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问刘十九赏析
这首诗可以说是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给友人备下的酒,当然是可以使对方致醉的,但这首诗本身却是比酒还要醇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炉火又正烧得通红。这新酒红火,大约已经摆在席上了,泥炉既小巧又朴素,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是那样地诱人,那样地叫人口馋,正宜于跟一二挚友小饮一场。
酒,是如此吸引人。但备下这酒与炉火,却又与天气有关。“晚来天欲雪”──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可以想见,彼时森森的寒意阵阵向人袭来,自然免不了引起人们对酒的渴望。而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
酒和朋友在生活中似乎是结了缘的。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所谓“独酌无相亲”,说明酒还要加上知己,才能使生活更富有情味。杜甫的《对雪》有“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之句,为有酒无朋感慨系之。白居易在这里,也是雪中对酒而有所待,不过所待的朋友不象杜甫彼时那样茫然,而是可以招之即来的。他向刘十九发问:“能饮一杯无?”这是生活中那惬心的一幕经过充分酝酿,已准备就绪,只待给它拉开帷布了。
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
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炼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
(余恕诚)
问刘十九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同朝代作者
韦瓘,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桂林人)。字茂弘,生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卒年不详。
周朴,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周朴,唐末诗人,生性...
林藻,生卒不详,字纬乾,莆田人。唐贞元七年(791)应试《珠还合浦赋》,辞彩过人,受到主考官杜黄裳的赏识,认为他“有神助”,终得进士及第,官至岭南节度副使。林藻与其胞弟林蕴都以善书闻名,成为唐德宗贞元时期名书法家和文学家。林藻的书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