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xìn|shēn bù|fǒu sī liang
【信】1. 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 2.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 3. 崇奉:~仰。~徒。 4. 消息:~息。杳无音~。 5. 函件:~件。~笺。~鸽。~访。 6. 随便,放任:~手(随手)。~步(随意走动,散步)。~笔。~意。 7. 同“芯2”。 8. 姓。 | 1. 古同“伸”,舒展开。 2. 古同“伸”,表白。
【信】〔古文〕《唐韻》息晉切《集韻》《正韻》思晉切,音訊。愨也,不疑也,不差爽也。《易·繫辭》人之所助者,信也。《左傳·僖七年》守命共時之謂信。又《爾雅·釋地》大蒙之人信。《註》地氣使然也。又《左傳·莊三年》一宿爲舍,再宿爲信。《詩·豳風》于女信處。又《周頌》有客信信。《註》四宿也。又符契曰信。《前漢·平帝紀》漢律,諸乗傳者持尺五木轉信。《註》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或用木爲之。《後漢·竇武傳》取棨信閉諸禁門。《註》棨,有衣戟也。又古人謂使者曰信。與訊通。《史記·韓世家》軫說楚王,發信臣,多其
【不】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 ◎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思量】◎思量sīliang(1)[consider]∶思索你思量思量这事儿该怎么办(2)[turnsth.overinone’smind]∶放在心上;惦记方才我是怕说话防头招的我们奶奶哭,所以催你出来的。别思量。——《红楼梦》几个月不见了,思量你哩
【思量】志趣和器量。《三国志·蜀志·黄权传评》:“黄权弘雅思量,李恢公亮志业……咸以所长,显名发迹。”《晋书·魏舒传》:“司徒剧阳子舒体道弘粹,思量佳远。”清蒋士铨《一片石·宴阁》:“怎么今日就这样骄其妻妾,思量高尚?”1.考虑;忖度。《晋书·王豹传》:“得前后白事,具意,輒别思量也。”唐杜荀鹤《秋日寄吟友》诗:“閒坐细思量,惟吟不可忘。”《红楼梦》第二四回:“贾蓉出了荣国府回家,一路思量,想出一个主意来。”杨闻宇《渠水儿悠悠》:“也不思量思量,这到底是为他呀还是害他呀!”2.商量。《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有
这句诗的中心词“信”和“思量”是两个相对的词汇,蕴含了哲学家孔子“君子不器”的理念,反映了人们思考问题时应保持怀疑和不骄不躁的态度。
这句诗“不信不思量”,短而有力,意味深长,道出了人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能轻信,不能轻易作出结论的道理。言辞简练,寓意高远,令读者思索良多。
整首诗以短小的字数传递出深远的意义,寥寥数语之间,传递出了作者对追求真理的殷切期望,是一首耐人寻味的佳作。
作者通过简短的语言,以“不信不思”来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凸显了哲人的思考方式,以此警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切勿草率从事,应深思熟虑。
诗词中没有细解不信不思量的内涵,只是留给读者去思索、去体悟。这种露方寸而不授人以鱼的写作方式,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人们的智慧。